嗨,我是區塊勢的作者許明恩。目前你是【免費讀者】。區塊勢有別於其他媒體。這裡沒有廣告,服務的是你。傳統媒體靠廣告賺錢,在乎的是流量,不是讀者;區塊勢採付費訂閱,在乎的是讀者,而不是流量。
每週出刊 3 則新內容,不靠聳動標題搶眼球,靠紮實內容累積信任。讓你每次打開文章,都能看見新鮮有趣的故事,讀到值得思考的觀點。如果你也希望這樣的內容長久存在,歡迎付費訂閱。共同撐起這份不靠廣告、專注內容、尊重讀者的媒體。
以太幣版微策略!SharpLink 如何從瀕臨下市,變身全球最大 ETH 持有者?
微策略(MSTR)自 2020 年起買入 BTC,更帶起一波企業買幣熱潮1。連近期準備上市的設計公司 Figma 也在招股書中揭露,公司持有價值高達 7,000 萬美元的比特幣 ETF。上市公司持有加密貨幣已經不是新聞,許多與幣圈毫無關聯的企業也在低調進場。說不定在未來,完全沒持有加密貨幣的公司才會上新聞。
BTC 一直是企業買幣的首選,微策略已經替大家肉身測試,效果擺在眼前。不過近期有幾家公司開始將目光轉向 ETH,其中最積極的就是線上博弈公司 SharpLink Gaming(SBET)。
SharpLink 被稱為「以太幣版微策略」,從宣布買入 ETH 至今還不到兩個月,持幣數量就已經超越以太坊基金會,成為全球持有最多 ETH 的組織。先從這家公司的歷史說起。
起死回生
美國公司 SharpLink Gaming(SBET)成立於 2019 年,最初業務是為線上博弈平台導流。SharpLink 本身不開賭場,而是經營網路內容,吸引一批有下注需求的玩家後,再將他們引導到合法博弈平台,並從中賺取推薦分潤。
雖然 SharpLink 曾獲選為「最佳聯盟行銷網站」,核心產品卻無法獲得市場認可。公司連年虧損,股價自 2021 年起一路下滑,甚至曾跌破每股 1 美元。
2024 年,SharpLink 收到納斯達克下市警告,限期半年內拉回價格,否則將遭除牌。直到 2025 年 5 月的一紙公告,SharpLink 命運才徹底翻轉。
SharpLink 宣布與以太坊開發商 Consensys 達成私募協議,以每股 6.15 美元出售普通股,預計募得 4.25 億美元。這筆投資的主導者是 Consensys 執行長,同時也是以太坊共同創辦人 Joseph Lubin。交易完成後,Joseph Lubin 正式出任 SharpLink 董事長,目標是將這家公司「變成以太坊的形狀」。
新聞稿指出,SharpLink 計畫將募得資金用於購買 ETH 作為資產儲備,Consensys 則協助制定以太坊儲備策略。消息公布隔天,SharpLink 股價從 7 美元暴漲至 35 美元,漲幅高達 500%。又過幾天,SharpLink 股價一飛沖天衝上 80 美元。但不久後碰上 ETH 幣價下跌,股價也再次跌落至 10 美元左右。想要投資的人,心臟得夠大顆才行。
到目前為止,SharpLink 就是把微策略的劇本搬過來用:一家股價表現不佳的公司引入加密貨幣,再透過傳統企業融資工具借錢買幣,然後創造奇蹟。SharpLink 也模仿微策略,提出每股 ETH 含量(ETH Concentration)的全新指標。為的是說服投資人,買 SharpLink 就幾乎等於買入 ETH。
不過,微策略創辦人 Michael Saylor 是透過買入 BTC 創造股價波動、吸引投資人興趣,SharpLink 的故事恰好相反。這是以太坊生態系主動出擊,刻意找一家上市公司成為「以太坊的微策略」,藉此扭轉 ETH 幣價的頹勢。
靠以太奇襲
BTC 近期突破 12 萬美元、再創歷史新高,ETH 卻遠遠落後,距離 2021 年創下的高點 4,891 美元還有一段路。
為什麼 ETH 漲不動?最常見的說法是:ETH 不像 BTC 那麼單純。從實用性來看,ETH 的確更佔優勢,但問題也出在這裡 —— 太實用導致敘事太多、意見太雜。
有人認為區塊鏈最終會顛覆金融,ETH 是核心基礎設施。但也有人認為傳統金融不會被撼動,因此 ETH 沒什麼用。大家都在討論應用、代幣經濟與發展潛力,反而稀釋了最關鍵的價值 —— 信仰。
BTC 恰好相反。BTC 只有陽春的轉帳功能,手續費又高,社群還很分散,軟體升級也不如以太坊頻繁。只有不懂的人,才會拿功能來解釋 BTC 有多厲害。
但比特幣的敘事也很簡單,靠的就是信仰,而這套信仰恰好回應當前宏觀經濟發展。通膨壓力來襲、美元購買力下滑、央行貨幣政策搖擺不定,都讓比特幣「數位黃金」的地位更穩固。微策略創辦人 Michael Saylor 便主張,「美元會持續貶值,比特幣是避險資產」,不只自己買,還發債借錢「歐印」。
技術強、應用多的以太坊,卻也意味著背負龐大的營運成本。基金會要養研究員、發補助、辦會議。在確保技術與社群雙軌並進的同時,卻出現大家最不爽的情況:一邊看著微策略大買 BTC,另一邊看著以太坊基金會持續賣出 ETH。久而久之,「以太幣」變成了「已汰幣」。社群出現檢討聲浪,基金會也在近幾個月大幅改革。
以太坊基金會曾是全球持有最多 ETH 的組織,動見觀瞻。偏偏它就是個成本單位,哪天變成囤幣機構反而才令人擔憂。SharpLink 的價值就由此顯現 —— 它要把以太坊的成就轉譯成金融敘事。
SharpLink 不是真的要打造什麼具體應用,而是要扮演財務代理人,讓 ETH 能在資本市場發聲。當人們看到全球持有最多 ETH 的公司持續買入,就更有動力將信仰轉化成可見的資產配置,再回頭增強信仰。
Joseph Lubin 在接受媒體訪談時表示,他不需要說服華爾街投資人,只要讓他們看見 ETH 連續幾個季度上漲,大家就會自動靠近。
過去幾年,大家常聽見「微策略又買幣了」,Joseph Lubin 要建立「SharpLink 又買幣」的新常態。不同的是,SharpLink 買入的是 ETH,財務操作也與微策略的槓桿不太一樣。
成為信仰中心
第一時間我看到 SharpLink 採取類似微策略的「無腦買幣」操作,難免有點擔心。畢竟這套劇本在幣價上漲時固然奏效,但如果市場反轉、價格下跌,槓桿反而會成為壓垮企業的最大風險。我向來不喜歡這種純靠財務工程堆出來的繁榮假象。
但深入研究後才發現,SharpLink 採取的策略其實比想像中保守許多。他們不像微策略那樣發債借錢來買幣,而是透過按市價增發(At-The-Market)機制,在公開市場上發行普通股,向投資人募資,再分批買進 ETH。本質不是借錢買幣,而是讓對公司沒信心的原有股東出場,換成一批對 ETH 有長期信仰的新股東。少了槓桿,風險也就低得多。
至今 SharpLink 已經購入約 28 萬顆 ETH,市值約 8.8 億美元,正式超越以太坊基金會,成為全球持有 ETH 數量最多的組織。但這些 ETH 並不是買來囤,SharpLink 幾乎全部拿去參與 PoS 質押 —— 一邊賺收益,一邊強化以太坊安全。這是與微策略持有 BTC 的最大差別。
SharpLink 將這套做法稱為「以太坊儲備策略」(Ethereum Reserve Strategy),說穿了就是兩件事:
買入並長期持有 ETH
透過質押為公司創造穩定現金流
SharpLink 表示,已有 99.7% 的 ETH 進入質押,以目前約 3% 的年化報酬率計算,每年能為公司帶來約 2,600 萬美元收入。這還只是剛開始。未來 SharpLink 持有更多 ETH,產生的現金流就會更多。
過去 ETH 投資人總會緊盯基金會錢包,搞得基金會為了營運需求賣幣時就像是一種背叛。但要做事怎麼可能不花錢?SharpLink 的出現,替基金會分擔了這份壓力 —— 它就像是以太坊的「微策略」,不只從不賣幣,還會不時跳出來提醒大家:「我們又買幣了!」
當年我聽人說 BTC 是一種信仰,總覺得那只是開玩笑。現在我總算理解,那都是真的。微策略的商業模式就是「開廟2」,成為人們的信仰中心。即便微策略持有的 BTC 價值只有公司市值的一半3,依然可以持續下去。多出來的溢價,就是信眾們捐贈的香油錢。
過去以太坊不玩信仰,就連行銷也很少,靠的是技術實力。但這幾年 ETH 幣價萎靡不振,讓許多人的熱情快要消磨殆盡。即便是最不在乎幣價的開發者也需要信心支撐 —— 一間在最壞的時候會挺身而出、持續買幣的公司 —— SharpLink 就是要成為這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