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早!
今年二月區塊勢曾介紹過 Lens Protocol,當時我稱它為「最值得期待的 Web3 原生社群媒體1」。時隔半年,Lens Protocol 已經從當時的抽象概念變成具體服務,並在 6 月初正式上線 Polygon 區塊鏈、開放受邀用戶體驗。
實際上手後我才發現,當時的文章說它是「社群媒體」恐怕低估了它的影響力。Lens Protocol 的主打功能是社交圖譜(social graph),而社群媒體只能說是搭建在 Lens Protocol 上的眾多應用之一。
這篇文章討論 Lens Protocol 的創新之處,以及如何在上面搭建「臉書」、「YouTube」與「Spotify」?
帶不走的關係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恩怨情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際網路。
只不過,現在人們互動的地方逐漸從物理轉向數位世界,而且每次互動都會記錄在個人的社交圖譜上。換句話說,社交圖譜就像是數位世界裡的「江湖」。但奇怪的是,社交圖譜沒辦法像物理的人際網路一樣歸個人所擁有,而是被大企業鎖在不同的應用內。
人們每使用一項新服務,就得被迫重新「交朋友」。從臉書跳槽到推特,或者從 LINE 跳槽到 Telegram 時,過去好不容易建立的朋友列表,都得重新來過。如果想找多年前的朋友,就只能打開當時使用的服務。可以說,應用鎖住了你的社交圖譜。
社交圖譜還包含個人喜好。例如 Netflix 早就知道我最喜歡看哪類影片,但當我註冊 Disney+ 的時候它還是得從頭問起。從 KKBOX 跳槽到 Spotify 也會有一樣的狀況。
重新交代人生最累。或許大家早就習以為常,但還是有人會想問:「為什麼這些資料不能累積在個人身上?」
這並不是天方夜譚。以大家最熟悉的 Email 為例,我們並不會因為更換收信軟體從 Gmail 變成 Outlook 就得重新「交朋友」。事實上,無論你使用哪款收信軟體都可以正常收發信,而且別人也不知道你換了一款收信軟體。
Lens Protocol 就只是把 Email 的模式搬過來,搭配區塊鏈就能讓每個人把自己的社交圖譜帶著走。無論你跳槽到哪種應用,都不必再重新交代人生。
開放式社交圖譜
根據 Lens Protocol 的介紹:
Lens Protocol 希望能解決社交媒體的最大問題,也就是每款 Web2 服務都有獨立的中心化資料庫但使用者無法帶著走。每個人的資料、朋友和內…
Listen to this episode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區塊勢 to listen to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