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區塊勢的作者許明恩,感謝你成為免費讀者。區塊勢是由【讀者付費訂閱】維持營運的獨立媒體。這篇將付費內容全文公開。你的訂閱支持我們持續營運,讓更多人以最低門檻獲得最好內容 📖
另外,分享個成為付費會員的好康。半年前區塊勢獲得 RetroPGF 3 公共資助計畫近 5,000 顆 OP 獎勵,目前價值約 32 萬台幣。如同當初承諾,這些 OP 將全數發還給付費會員(以 2024 年 1 月 29 日會員資格為標準)當成訂閱回饋。沒有會員們的付費訂閱支持,區塊勢就沒辦法持續寫文章貢獻社群至今。我當然想把這筆錢留下來,但發出去比留下來更有意義。
這週起我邀請區塊勢會員填寫接收 OP 代幣(在 Optimism 鏈上)的錢包地址。每個人領到的 OP 數量,取決於支付訂閱費的總額高低。例如終身會員支付的費用比較多,可以拿到的 OP 數量也會多一點。區塊勢參與 RetroPGF 有個終極目標,希望有天會員拿到的 OP 回饋能比支付的訂閱費更多。換句話說,成為付費會員光是領 OP 空投就回本了還倒賺。終身會員甚至是躺著數錢 🤣 邀請你成為區塊勢付費會員,預約下一次的空投資格。
💡 近期新內容
RWA: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
上週金管會發出新聞稿,宣布與 6 家金融機構和集保公司共同成立「現實世界資產(Real World Assets,RWA)代幣化小組」。現階段是為了在台灣推動 RWA 代幣化做準備,而終極目標是要金融機構提出業務試辦或創新實驗申請。換言之,未來大家應該可以在台灣看到金融機構提出的 RWA 具體應用案例。
雖然區塊勢曾在 MakerDAO 轉型的文章1裡討論過 RWA 代幣化,世界各國也有零星應用案例,但台灣金管會、金融機構在這個時候開始研究 RWA 仍然算得上前衛。畢竟多數人對於什麼是 RWA、它有什麼好處還是一頭霧水,因此這篇文章希望讓大家讀完之後知道現在 RWA 發展到哪裡,以及代幣化在金融領域的重要性。先從什麼是 RWA 說起。
數位面交
RWA 是 Real World Assets 的縮寫,中文翻譯成現實世界資產。金管會在新聞稿裡就有名詞解釋:
RWA 包括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房地產、貴金屬等實體資產,甚或碳信用等無形資產。RWA 代幣化則是將現實世界資產利用區塊鏈、密碼學或智能合約等技術,使該資產轉化以數位代幣(Digital tokens)的方式表示,以利後續進行交易或提供服務等。國際上普遍認為代幣化的現實世界資產具有全天候、跨境及跨時區交易、降低投資門檻、提高營運效率、即時清算、提高流動性與透明度等潛在優勢,也存在監管、法律、互通性等挑戰。
RWA 聽在許多金融專家耳裡是一句廢話,定義相當模糊,或是說包山包海。這是因為 RWA 是刻意創造出來的名詞,目的是與 BTC、ETH、NFT 這些鏈上原生資產做出區隔,用來泛稱那些還沒經過代幣化的資產。
RWA 不是新東西,但代幣化(tokenization)就是新概念了。無論是上週文章提到的房產代幣化2、租金代幣化,或是 2023 年底區塊勢邀請陽光伏特家分享的再生能源代幣化3都是金融創新。
雖然我隨手就列舉一大堆代幣化的好處,但要不是為了寫這篇文章,我還真不知道代幣化在金融領域竟然這麼重要。
有「央行中的央行」稱號的國際清算銀行在 2023 年度報告中指出,資產代幣化是全球金融發展的下個階段。代幣化可以解決長期以來金融系統難以實現的「款券同步交割」(Delivery Versus Payment)。用大家聽得懂的話來說,就是數位世界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國際清算銀行的研究主管申鉉松用金融發展的歷史,告訴大家代幣化為何重要:
在過去 500 年間,貿易和商業用難以想像的速度發展。最初買賣雙方必須拉著裝滿金屬硬幣的沈重箱子才能完成交易,後來人們的交易變成由受信任的中介機構紀錄在紙本的帳上就行 ... 隨著電子時代來臨,帳本變成數位檔案,讓金錢和金融資產變得無形 ... 在無形化、數位化之後最關鍵的發展將是代幣化,也就是在可程式化平台上以數位方式展示擁有權。
說穿了,代幣化想實現的就是「數位面交」。
在物理世界,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最自然。但在數位世界,錢和貨都不在自己手上。數位化打破了地理限制,但交易也已經不像面交這麼單純。而當錢、貨沒辦法同時抵達,就衍生出交易風險。下圖是 Amalia 向 Bob 買東西,光是兩人間的數位交易就已經這麼複雜,遑論國際貿易訂單。牽涉的對象越多,交易風險也就更高。
但我們總不可能為此回到物理面交。國際清算銀行指出,現在全球缺乏統一帳本,存款、證券、房地產都是不同資料庫,彼此之間不互通。但如果能透過代幣化,將 RWA 放到統一帳本上,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問題是該如何進行?
實際案例
千萬別跑去問幣圈投資者,因為 RWA 代幣在幣圈早就行之有年,更有許多選擇。
最有名的是人人都用過的泰達幣(USDT)。Tether 公司將美元、美債保管在某些金融機構,並發行等值一美元的 USDT 穩定幣。這就是將美元、美債這類 RWA 代幣化的具體案例。
替 PayPal 發行美元穩定幣的公司 Paxos 也早在 2019 年就發行4黃金穩定幣 PAX Gold(PAXG)。Paxos 以實體金條當儲備,持有者每購買一顆 PAXG,就代表持有一金衡盎司的實體黃金。如果有必要,是真的可以去金庫把實體金條領出來。
另外,已經倒閉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FTX 也曾在 2020 年發行過股票代幣5,甚至搶先納斯達克交易所上架 Airbnb 股票代幣(ABNB)。持有一顆 ABNB 代幣,表示透過德國金融機構,間接持有一股 Airbnb。只不過,在 FTX 交易所內買的 ABNB 無法直接兌換成納斯達克裡的 ABNB 股票,也無法提領到區塊鏈上。純粹就是 FTX 交易所對使用者的債權。
區塊勢還討論過美國的房產代幣化公司 RealT6,讓投資者可以透過持有代幣成為數位房東。
這例子證明 RWA 代幣化不是新鮮事,未來代幣化的 RWA 種類還會越來越多。只是這好像和金管會、國際清算銀行聲稱的不太一樣,除了 USDT 比較廣為人知之外,其它幾款 RWA 代幣更像是一種冷知識,曾經持有過的人並不多。
關鍵在於缺乏交易、應用場景和法律保障。例如 Paxos 雖然將黃金代幣化,但持有 PAXG 跟持有黃金存摺沒有顯著差異。PAXG 更有機會碰上駭客、交易所倒閉。萬一 Paxos 倒閉了,這些代幣有沒有價值都是問題。從結果來看,代幣化的唯一好處只剩可以用加密貨幣購買,但這應該不是代幣化的主要目的。
此外,在傳統金融領域,許多資產都已經有衍生的金融應用,證券可以借券、房地產可以申請房貸。但 RWA 代幣化之後功能反而變得受限,只剩最單純的買低賣高,流動性還不如原本的市場,吸引力大打折扣。
無論背後原因是法規阻礙,或是發行方沒有積極開發應用場景。結果就是 RWA 代幣化沒有那麼神奇,投資者看不到具體的好處就不會購買。而假如有了 RWA 代幣,也有應用場景,還得面對最後一個問題 —— 錢在哪裡?這才是最棘手的難題。
RWA 的矛盾
國際清算銀行會拿出下方這張圖,告訴你區塊鏈上的穩定幣不是錢。因為它們價格不穩定,必須是由各國政府發行的央行數位貨幣(CBDC)才是真的錢 🙄
但問題來了,世界各國根本沒有說好央行數位貨幣應該要建立在哪個區塊鏈或是平台上。至少美國就不會想用中國的數位人民幣平台。假如大家又是各做各的,甚至 RWA 代幣、金融應用和央行數位貨幣也不在同一個平台上,那還是無法解決最初要解決的問題 —— 缺乏全球統一帳本。
RWA 代幣不互通已經是現在進行式。大型金融機構高盛集團、摩根大通都選擇建立自己的區塊鏈。各國政府則是像得了「區塊鏈潔癖」,對於要使用哪個平台發行 RWA 代幣、央行數位貨幣始終守口如瓶。有的直接拿大型金融機構建立的「機房鏈」來用,有的會說決定要使用哪個技術是最後的事,不排除自己做一個。
但建立區塊鏈既不是政府的專長,也不是政府該做的事。就算政府建好了區塊鏈,在上面發行 RWA 代幣、央行數位貨幣,誰要在上面開發金融應用?
反觀像以太坊這樣的平台已經是經過實戰考驗的區塊鏈,上面也有豐富的金融應用。在這些區塊鏈上發行 RWA 代幣、央行數位貨幣,其實更符合資產代幣化的初衷。
過去幾年,雖然全球已經有零星的 RWA 代幣問世,台灣也成功發行了第一檔證券型代幣。但現行的法規先天就不是為了 RWA 代幣設計。如果證券代幣化之後仍舊只能鎖在券商的資料庫,而不能像加密貨幣一樣提領到個人錢包、介接全球的去中心化金融服務,那有多可惜?
身為喜歡以代幣持有各種資產的人,我相當期待 RWA 代幣化的發展。卻也擔心原本應該最適合發生在區塊鏈上的銀貨兩訖,最終被鎖在一個只有少數人能參與的機房鏈裡面。
區塊勢是由讀者付費訂閱來維持營運的獨立媒體。如果你覺得區塊勢的文章不錯,歡迎你分享這篇文章。或是到會員成立的 Discord 參與討論,或收藏 Writing NFT 將這篇文章加入自己的 Web3 紀錄。
此外,也請大家推薦區塊勢給親朋好友。若成功推薦一位朋友付費訂閱,你也能免費獲得 1 個月的會員資格延長。過往的出刊內容可以參考文章列表。有鑒於常會有讀者寄信來問我推薦碼,因此我將它們整理成一頁。歡迎大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