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勢

區塊勢

DeFi 自動救援機器人上線!一鍵贖回資金的開源接力協作

#736

許明恩's avatar
許明恩
Nov 12, 2025
∙ Paid
Upgrade to paid to play voiceover

嗨,早!

這篇文章與公眾利益相關,全文公開,歡迎分享。如同近幾篇區塊勢文章提到,上週我發現自己有兩筆資產卡在 DeFi123:

  1. Euler Finance(K3 USDT Earn Vault - Avalanche)

  2. Silo Finance(xUSD/USDC - Arbitrum)

其中 Euler Finance 那筆幸運救回來,少繳了 7,000 美元的學費。我要特別感謝 DeFiHackLabs 的創辦人 Sun,以及 ETHTaipei 社群成員 Anton 在第一時間的大力幫忙。其中 Anton 二話不說就動手 vibe coding,寫出一套自動救援工具,由機器人代替我監控鏈上動態、贖回資產。我也才能專心完成文章,更在幾小時後就順利把所有資產抽回來。

過去幾天,許多人和我一樣 —— 以為 Balancer 被駭、Stream Finance 壞帳跟自己無關,直到要提領時才發現資金被卡住。Anton 的工具救回了不少人的錢。但這套工具沒有前端介面,必須以終端機操作,門檻不低。好消息是,現在它已經有網頁版了。我會先說明這套工具如何使用,再分享背後的開源接力故事。

DeFi 自動救援機器人上線

DeFi 自動救援機器人現在有兩個前端網站,大家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介面(超級奢侈)。這兩個版本分別由兩位開發者獨立打造,背後功能相同,我都親自測試過,確實能用。此外,程式碼也公開在網路上,可以自行檢查是否有風險或漏洞。

網站一(中文)

網站二(英文)

DeFi 自動救援機器人的原理很簡單。它會持續監控指定資金池(Vault)的鏈上動態,只要偵測到有新資金進來,就會立即幫你發起「贖回」交易,將你持有的資金池份額(shares)兌換回原始資產,並自動送回你指定的錢包地址。

操作上,你只需要準備:

  1. 臨時錢包:專門用來執行這項任務,避免主錢包的私鑰外流

  2. 資金池地址:例如 Euler、Silo 等協議的資金池

  3. RPC 網址:指定你要操作的鏈,例如 Avalanche、Arbitrum

  4. 接收錢包地址:資金贖回後要轉入的錢包

按下「啟動」鈕後,機器人就會自動開始監控。一旦資金池補回流動性,它就會立刻搶先執行贖回;若沒有補錢,機器人會持續等待下一次機會。你也可以隨時停止運作。整個過程不需要人工干預,也不必守在瀏覽器前。

上週事件剛爆發時,資金池每次補進來的錢幾乎在 30 秒內就被領光。那時我心想:「這些人是都沒在睡覺嗎?」但現在,有了這個機器人,他們都不是你的對手。你可以照常過生活,把最煩人的工作交給機器人。

如果有使用上的問題,可以在文章底下留言,或直接聯絡開發者 Anton、GCAKE 或 OneSavieLabs 的 Rick。他們是 DeFi 自動救援機器人的幕後英雄。

開源接力協作

事發後第一時間我找 DeFiHackLabs 的創辦人 Sun 哭訴 😂 他建議我用 Cielo Finance 的免費 Telegram 機器人監控鏈上動態,只要資金池有任何動靜,就會在 Telegram 收到訊息通知,再手動執行贖回操作。雖然還是得自己動手,但至少不必再一直重整網頁。

後來 Anton 打造的 DeFi 自動救援機器人,把這套流程自動化。他先是問我還有多少錢沒贖回,緊接著就開始 vibe coding,前後只花一小時就做出第一版。讓我能在背景監控鏈上動態,同時繼續工作。幾小時後,我的資金全數贖回,成為機器人救出的第一筆資產!

幾天後,有越來越多人發現自己意外成了 DeFi 受災戶,紛紛私訊我如何使用這套工具贖回資金。由於絕大多數人都不懂得使用終端機操作機器人,於是我在社群發文:「如果有人願意幫忙做前端,讓不懂命令行的人也能使用,歡迎聯絡我。」

我隨即收到 4 封信。其中 3 位開發者主動表示願意基於 Anton 的程式碼開發前端網頁,另一位則提出可以出資贊助幫忙。

中文網頁的開發者 GCAKE 動作最快,當晚就完成第一版並成功部署。隔天還寫了一份詳細說明文件,讓不懂程式的人也能上手。不過他也笑說,初版畫面「有點醜」,因為自己才剛開始學 vibe coding,對 CSS 不熟。

沒想到社群成員 Brian 看到後立刻接棒,在開源程式碼的基礎上補充資安警示、重新調整排版,讓整體更安全也更好看。

同時,來自 OneSavieLabs 的 Rick 也分頭進行。他基於相同的核心程式碼,打造英文版介面,並在前端加入 RPC 設定、即時提示與操作教學。

短短一天,原本只能用終端機命令行跑的機器人,變成兩個完整的網頁應用。甚至還有人主動幫忙檢查程式碼,協助修正安全提醒與使用指引。整個過程沒有人討論分工。就這樣靠著開源協作,一個接一個,讓這套工具變成所有人都能上手的版本。我現在寫這篇文章,是負責把這套工具散播出去,免費提供給需要的人。

社群的力量

這幾天有 KOL 在社群發文,公開嘲諷那些受到 DeFi 事件影響的人。說他們就是因為貪婪,才會把本金交出去換取收益。內文引用我文章當中的句子,推測是在影射我。坦白說,那篇貼文讓我心率飆升。怎麼會有人利用他人傷口,來為自己搏版面?

後來想想,如果他沒這麼壞,那就是我們對風險的理解完全不同。他把風險當成「應該避免的錯誤」,認為只要發生意外,就代表判斷失誤。因此會用「你看吧,早說過這東西很危險」的語氣,警告大家要遠離風險、保全資產。

但加密貨幣對我而言,從來就不是囤在錢包裡的財富,而是能實際使用的工具。我當然也希望財務穩定,但「靠加密貨幣發財」對我沒什麼吸引力。我會真的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然後把這些過程寫成文章,和大家分享。這樣才好玩,也更有成就感。

正因為我喜歡動手嘗試,就算再小心,也難免會踩雷受傷。但這就是實踐的一部分。經驗是我付出的代價,也可以成為別人的養分。所以我把自己踩到的坑寫出來,提醒那些和我一樣願意嘗試的人注意,同時也希望激發出更好的做法,讓整個環境變得更安全。

批評者把風險當作終點,但實踐者把風險視為起點。批評者關心的是正確性,想透過災難事件證明自己是對的。但行動者想讓事情變好,哪怕中間會犯錯,那也不代表付諸行動是錯的。

這次 DeFi 自動救援機器人的協作經驗,讓我更堅定這個信念。不要操作就沒有風險,不出門就不會發生車禍。有人寧可待在家裡,但我選擇勇敢出門。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區塊勢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

Already a paid subscriber? Sign in
© 2025 區塊勢
Publisher Privacy ∙ Publisher Terms
Substack
Privacy ∙ Terms ∙ Collection notice
Start your SubstackGet the app
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