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早!
台灣銀行業上鏈了。上週我邀請國泰金控錄音1,兩位來賓 Cynthia 和 Jenny 就指出,今年 3 月金管會公告的《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是關鍵轉折點。在那之前,銀行被禁止碰加密貨幣。但草案公告後,風向 180 度大轉變,從紅燈變綠燈。這部法令就像是台灣在加密貨幣領域的第一套「交通規則」,明定業者未來能如何合法上路。
因此這週連最保守的公股銀行都動起來,嘗試將黃金存摺代幣化。
黃金存摺代幣化
根據全球最大預測市場 Polymarket2 的當前預測,美國聯準會在 9 月宣布降息的機率超過八成。加上戰爭、關稅等地緣政治影響,黃金價格再創歷史新高。
在台灣,買黃金主要有三種通路:店面(金條金飾)、股市(黃金現貨)和銀行(黃金存摺)。有些人會到銀樓買小金豆當儲蓄,存成一罐也是一筆財富。如果怕弄丟,股市、銀行是更好的選擇。櫃買中心上週宣布,從今年 10 月 1 日起,透過股市買黃金現貨的最小單位將從原本的 37.5 公克(市價約 13 萬台幣)降低為 3.75 公克(約 1.3 萬台幣)。如果還是嫌太多,銀行的黃金存摺最小單位是 1 公克,而且未來說不定很快就可以體驗到黃金代幣化的便利。
台灣銀行在這週宣布聯手 8 家本國銀行,共同推動黃金代幣化實驗:
臺灣銀行 ... 正式啟動「貴金屬業務運用 RWA 代幣化技術跨行應用聯合實證」專案,這是國內金融機構針對貴金屬進行的大型 RWA 代幣化實證計畫 ... 本次實證採用雙層式架構設計,各銀行間交易帳務採聯盟鏈代幣方式清算,而客戶端仍維持以黃金存摺進行交易,在模擬環境中測試此架構與不同行庫間的黃金商品提領等應用情境之可行性。
我認為黃金存摺是個非常好的測試對象,因為進步空間巨大。台灣銀行強調代幣化有兩大好處:提升效率、創新服務。但這是一體兩面,因為黃金存摺除了最基本的買賣之外,其它操作都得看各家銀行是否支援,體驗反而相當破碎。這是因為並不是每家銀行都有獨立的黃金金庫,有些銀行是把黃金儲備放在別人家裡。例如台灣銀行就提供相關服務,讓沒有金庫的銀行「代理」客戶存黃金。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區塊勢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