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早!
這篇主題與公眾利益相關,全文公開、歡迎分享。
兆豐金控董事長董瑞斌本週就穩定幣議題,向媒體表示:「台灣早在 2002 年就已經有台幣穩定幣了,那就是人手一張的悠遊卡。」他接著說:「這幾年很多技術、商品套上絢麗名稱,讓人耳目一新,但進一步分析本質,就會發現這可能只是個噱頭。」這段發言迅速成為本週最熱門的炎上事件。
整件事的起因是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本週考察兆豐金控,席間董先生提到他對穩定幣的見解,引發媒體關注。這讓他決定邀請各家媒體茶敘,化身「董教授」詳細說明自己對穩定幣的看法。媒體之所以這麼關心他對穩定幣的評論,是因為董先生在台灣金融界的地位舉足輕重。
金融界三冠王
董瑞斌先生目前不只是兆豐金控董事長,還兼任銀行公會理事長以及中央銀行理事,堪稱台灣金融界的「三冠王」。此外,他也曾經擔任悠遊卡投資控股公司董事長,以及中央存款保險公司董事長等職務。這些機構都是台灣金融業的大動脈。
兆豐銀行是台灣八大公股行庫之一,也是全台外匯交易量最大的清算銀行。簡單來說,美元外匯要順利進出台灣,兆豐就是最大轉運樞紐,也是台灣未來發展穩定幣的必經之路。
銀行公會則是全台銀行的最高協調組織,負責政策協調、制定自律規範,就像民間版的金管會。理事長的發言往往被視為整個銀行業的共識,對金融政策影響力極大。
央行理事的分量更不用多說。央行理事會負責決定台灣的利率、外匯與貨幣政策。未來政府對穩定幣的態度是打壓還是鼓勵發展,董瑞斌都能參與決策、直接發聲。
能同時身兼這三大職位,全台僅此一人。但他這次針對穩定幣到底怎麼說?雖然茶敘沒有線上直播,但綜合各家主流媒體的報導,其核心觀點相當明確。
董先生對穩定幣的看法,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對發行機構有利,對使用者不公平
穩定幣缺乏實質吸引力與便利性
本質上和悠遊卡等電子票證類似
董先生說,穩定幣的儲備資金由發行方運用,例如發行方可以購買美債,獲得利息收益,持有者卻無法分得孳息。消費者相當於提供「無息貸款」給發行機構,卻沒有獲得額外好處。
此外,台灣既有的金融基礎設施,例如信用卡、ATM、網路銀行都已經非常便利,人們不需要再多一套穩定幣支付流程。穩定幣不僅無法像信用卡一樣延遲付款,兌換現金也不方便,還可能有手續費問題。
況且早在 2002 年就推出的悠遊卡,就如同「台版穩定幣」。悠遊卡同樣也是以法幣儲值、沒有利息、只能支付、必須專案儲備且受信託監管。兩者的差別只在於應用範圍,不是本質上的創新。
董先生說的都是事實,只有最後一點說錯了。
穩定幣的開放性
悠遊卡與穩定幣的根本差異在於開放性,這也是區塊鏈(或 Web3 應用)的最大創新。
悠遊卡是封閉式平台。店家要接受悠遊卡支付,得先向悠遊卡公司申請成為特約商店。申請人不僅要有設立登記,還要提供公司戶頭、營業報表和現場營業照片,整個流程大約 12 週。審核通過後,悠遊卡公司才會派人員裝機、安排教育訓練。
此外,悠遊卡公司建議,平均客單價應該要在 200 元以下,每筆交易不得超過 1,000 元,每卡單日消費上限則是 3,000 元。就算商家符合所有條件,只要悠遊卡公司認為不適合,申請也可能被拒絕。因此,你大概沒機會在成人用品店刷悠遊卡結帳。
相對之下,穩定幣就像數位現金。人人都能使用,無須許可。無論你是誰、做什麼生意、在哪個國家,只要有錢包地址就能直接收付穩定幣,不必經過任何機構審核。
理解開放性之後,董先生對穩定幣的三大疑問就能迎刃而解。
對用戶不公平
董先生認為穩定幣對使用者不公平,是因為沒拿到利息。這是體制內的金融邏輯。
對於身處政經局勢不穩定的人民來說,能不能賺到利息根本不是優先考量。阿根廷、土耳其、委內瑞拉這些國家貨幣貶值嚴重,穩定幣的最大價值就是讓普通人把資產換成美元計價的代幣,保住自己辛苦賺來的血汗錢。在這些地區,資產存在銀行不只賺不到利息,還可能因為金融危機直接歸零。
或許董先生會說,他在講的是台灣人。那也不對。
美國《GENIUS 法案1》雖然明文規定穩定幣發行商不能直接發利息,但可沒禁止第三方以其他名目讓用戶獲得收益。例如與 USDC 深度綁定的 Coinbase 交易所,目前就有多項補貼措施。只要使用者在 Coinbase 的永續合約帳戶持有 USDC,不必交易就能獲得每年 12% 的收益率。擔心交易所風險的人,在個人錢包 Base Wallet 持有 USDC,同樣可以賺得每年 4.1% 收益率。PayPal 發行的 PYUSD 近期同樣打出每年 4% 收益2,鼓勵店家持有。
更小眾的美元穩定幣花樣更多。例如專為中南美洲用戶設計的 Lift Dollar,就主打將美債收益 3.7% 透過鏈上回饋給持有者。另一款穩定幣 Glo Dollar 雖然不直接回饋持有者,但會固定將美債收益拿去資助 Web3 公共財。區塊勢也是受贈方之一。
比起有沒有發利息,穩定幣更重要的功能是讓第三方開發者將業務建立在它之上。
缺乏實質吸引力與便利性
董先生認為,台灣的金融基礎設施已經夠便利了,沒必要再多一套用途受限的支付工具。這顯然是不了解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DeFi)。
在悠遊卡的封閉式系統中,人們做任何事都得經過公司同意。店家雖然可以透過悠遊卡收錢,卻無法用它分潤給合作夥伴,也不能設計自己的回饋活動。悠遊卡就只是一張可以付錢的儲值卡。
相對之下,穩定幣的優勢在於人們可以自行寫程式控制它。每當我在講座活動空投加密貨幣,我會透過 XY Finance 已經寫好的智慧合約,在一筆交易內轉帳給現場數百位參與者。手續費多少錢?不到 0.1 元台幣,而且無論收款者人在哪裡都能即時到帳。這時銀行會說,自己也可以做到一樣的事,只是沒做而已。但這就是最大差異。
穩定幣讓創新可以外包。即便全世界可能只有 100 人跟我有相同需求,還是會有人寫出一份智慧合約來滿足。反觀任何一家銀行,如果要動用工程師開發一項新功能,但市場不夠大且無利可圖,股東就會問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難道沒有更緊急的事要做嗎?」
看出兩者差異了嗎?在封閉架構當中,只有銀行有權開發,因此只有那些最多人需要的功能會被滿足。但是在穩定幣生態,人人都可以是開發者,再小眾的需求也可以被滿足。
在體制內待在得越久,就會被框架綁得越死。董先生認為,滿足多數人的需求最重要。台灣金融基礎設施成熟,這些需求早就已經被滿足了。他當然看不到穩定幣還有什麼創新之處。但穩定幣支持者卻認為,選擇夠多才是吸引力,滿足生活各種需求才叫便利,而創新往往來自邊陲。
此外,根據 Visa 的統計數據3,過去 12 個月的穩定幣轉帳金額平均每筆是 4,500 美元,約 13 萬台幣。這與 Visa 每筆平均交易金額 45 美元形成強烈對比,更不用說悠遊卡建議的 200 元台幣。交易金額差這麼多,穩定幣與悠遊卡用途怎麼會一樣?我認為董先生的這席話之所以會炎上,不只是因為他個人沒搞清楚狀況,更是因為他的發言可能影響台灣未來的穩定幣走向。
太陽底下的新鮮事
假如台灣政府定調,穩定幣的本質和悠遊卡類似,最直接受影響的就是監管方向。這麼一來,穩定幣發行商以後都得申請成為電子支付機構,且發行方、店家和消費者都要遵守《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
這有什麼問題嗎?該條例的核心是特約機構審核制,不只所有交易必須透過財金公司清算,交易糾紛與身分查核都要咎責到電子支付機構。若要遵守規定,是否等同於收穩定幣前要先向發行方申請核准?USDT、USDC 要交由財金公司清算?Tether、Circle 必須為台灣詐騙集團、北韓駭客組織負責?
這和現行的穩定幣運作天差地遠,也是許多加密貨幣業者反對以現行法規監管的主因。
美國前任 SEC 主席 Gary Gensler 對加密貨幣的監管態度就是「太陽底下沒新鮮事4」,更主張幾乎所有加密貨幣都是證券,只不過是換個新包裝而已。這與董先生的「噱頭論」相同。結果卻是新創外移,不僅產業無法在本地長出來,連監管想保護的對象也留不住。監管者還自認為天下太平,這是鴕鳥心態。
如今美國已經認知到,用新的規則管理加密資產,才有機會把產業和人才留在本地,成為全球領導者。美國現任 SEC 主席 Paul Atkins 上週宣布啟動加密計劃(Project Crypto),態度與前朝 180 度大轉變,就是為了把之前被逼走的人才、新創、資本通通拉回來。更直接宣告,加密貨幣人才不必離開美國才找得到工作,不必設立離岸公司才能創新,不必先開 VPN 才能領空投。
有網友嚴詞批評董先生的言論,我倒覺得先別急著把他往外推,畢竟他是位居金融要角的決策者,罵他不會有太大改變。況且至今台灣還有 95% 的人沒持有加密貨幣,身為擁有第一手經驗的那 5%,本該理解不是人人都知道穩定幣有什麼用。身在台灣,如果第一眼看到加密貨幣就深感認同,你要不是過太爽就是過太慘。
對多數人來說,台灣的金融體系確實都沒什麼大問題,但不能因此就認為什麼都不用改。近期 Coinbase 就拍了一部 2 分鐘的歌舞劇廣告諷刺英國政府態度保守(If everything is fine, don’t change anything),可見世界上多的是這樣的人。
董先生太熟悉體制內的金融運作,反而更難想像開放式的去中心化金融可能會是什麼模樣。在他的世界裡,跨境匯款 10 萬美元手續費不到 3,000 台幣已經是一種恩賜。但對熟悉加密貨幣的人來說,轉帳 gas fee 連 1 元台幣都還被嫌貴。遑論要他評論那些沒有經過審核的去中心化金融服務,究竟合不合法?在回答台灣是否需要穩定幣之前,「董瑞斌們」需要先忘卻所學(Learn to Unlearn)。
碰巧我們在同一天談穩定幣的本質
https://weekly.dhk.org/p/substance-over-form
這篇太棒了, 希望能引起更多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