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早!
這篇討論 EigenLayer 再質押,主因是近期我感受到它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有三大原因:
上週 EigenLayer 的第一項應用已正式上線
EigenLayer 已成為僅次於 Lido 的第二大以太坊應用
參與再質押的 ETH 能享有高達 60% 的年化收益率(APY)
在兩個月前的文章當中1,我著重討論 EigenLayer 帶來的系統性風險,但無論是從具體應用、生態發展,或是獲利機會,都值得再給 EigenLayer 更多版面。畢竟只要有利可圖,就會有人願意鋌而走險。
這裡說的不是別人,就是我自己。近期我將 ETH 放入 EigenLayer 參與再質押,還透過新興的 DeFi 服務 Pendle Finance,將 ETH 的年化收益率推升到 60% 的驚人數字。
我相信多數人都還是持觀望態度,因此我選擇身先士卒。這篇文章以我自己實際動手做的經驗,告訴你如何參與 EigenLayer 再質押、經濟城牆是什麼,以及不可忽略的三層風險。
上手「再質押」
再質押聽起來很抽象,參與流程卻很單純。總共只有兩步驟:
再質押(restake)
委託(delegate)
下圖是 EigenLayer 網站首頁,只要連接錢包並按照畫面左上方的頁籤(Restake、Operator)操作就能完成。
從字面意義理解,再質押就是將原本已經拿去參與 PoS 質押的 ETH,再一次用來參與其它質押,藉此提升資本運用效率(assets utilization)。
如果你錢包裡面只有最原始的 ETH,就不能參與「再」質押。我原本就有將 ETH 放在 Lido 參與以太坊的 PoS 質押,錢包裡有 Lido 發給我的質押憑證 stETH。這才符合參與資格。EigenLayer 不只收 Lido 的 stETH 質押憑證,RocketPool 的 rETH、幣安的 wBETH 或是 Coinbase 的 cbETH 也收。
第二個步驟是要將剛質押到 EigenLayer 的資產,委託給一位可靠的營運者(Operator)替你實際參與整個再質押流程。
挑選營運者相當重要,這決定了你的再質押資產能賺得多少額外收益,以及會不會賠錢。萬一營運者被系統懲罰,參與者不只沒賺到錢還可能賠了本金。人們偏好大品牌,或是信得過的對象。假如不知道該選誰,可以根據質押人數或金額挑選,當成是更可靠的訊號。而我是選擇自己認識、有豐富節點營運…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區塊勢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