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早!
很開心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回來最先要提醒的是,區塊勢的冬季會員小聚將在台北時間這週四(11/9)中午 12 點開放報名。如果你在今年 8 月沒能參加到區塊勢和 XREX 共同舉辦的會員小聚(活動照片),就不要再錯過這次的報名機會啦。這次我不只會在活動裡說明區塊勢的長期規劃,還會邀請 da0 的 Noah 和 Bu Zhi DAO 的 Jacky 以及現場會員們一起錄一集 Live Podcast。
區塊勢的付費會員都可以免費報名參與會員小聚。但由於場地限制,名額有限,上次開放 50 位名額更是不到一天就額滿。假如你不想錯過這次小聚,週四午餐時間記得要再打開區塊勢。活動時間和地點如同下方海報。如果擔心錯過的話,也歡迎報名活動志工(限額 10 位)保留名額!
進入正題。
過去兩週我在埃及旅遊。原本只是陪太太渡假,沒想到埃及的日常生活太出乎意料,以至於在旅程中,我常拿出筆電(呃對,我有帶)邊聽介紹邊查資料、寫筆記。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近幾年貶值相當嚴重的埃及貨幣 —— 埃鎊。
2022 年初只要 15 埃鎊就能換一美元,但現在已經要 30 埃鎊才能換一美元。換言之,如果埃及人沒在當時把手上的埃鎊換成其它資產,而是把薪水存在銀行,到了現在雖然金錢總數沒有減少,實質購買力卻已經降了一半。因為銀行保障的只是金錢的分子,國家卻控制分母(貨幣總量)。現在連在埃及乞討的街友,要的都是美元而不是埃鎊。
埃鎊貶值對觀光客的直接影響,是景區門票標價翻倍上漲。雖然自己對於貨幣貶值、通貨膨脹的概念不陌生,但身歷其境還是相當震撼。從台灣視角看埃及,會覺得在那裡生活很辛苦。但讀完《致富的特權》這本書我才發現,自己也正身處在另一種辛苦的環境中。這也是為什麼這趟旅程我所認識的團員們,不是在竹科工作就是在投資房地產 —— 他們都受到央行的「照顧」。
石頭與貝殼
央行是後來被創造出來的金融機構。早期人們交易是以物易物,貨幣最初也是從石頭、貝殼這種天然資源演化而來。
假設全世界只有石頭國、貝殼國兩個國家。石頭國的貨幣是石頭,貝殼國的貨幣是貝殼。石頭國居民要到貝殼國旅遊時,得先拿石頭換貝殼。反之,則是拿貝殼換石頭。
但有一天,貝殼國意外挖出了一大片數千年前的古文明遺跡,全世界的人都想到貝殼國觀光旅遊,就會帶動貝殼的市場需求增加。原本石頭和貝殼是 1:1 兌換,後來要 2 顆石頭才能換 1 個貝殼,甚至是 3 顆石頭換 1 個貝殼。
石頭國居民要拿更多石頭兌換貝殼,可以說是石頭貶值了,能換到的貝殼變少。也能說是貝殼升值了,能換到更多石頭。
全球的貨幣市場就是石頭、貝殼的複雜版本,但基本邏輯都一樣 —— 越有能力向外輸出價值(產品或服務)的國家,貨幣就越容易升值。埃鎊兌美元在過去這 2 年大幅貶值,可以解釋成埃及對外輸出的價值遠不如美國。要不是埃及在這 2 年忽然變超弱,就是美國忽然變超強。
但真正的答案比石頭、貝殼更複雜,各國貨幣匯率還會受到國際情勢、央行政策左右。以台灣為例,新台幣兌美元的匯率長久以來都在 1:30 左右徘徊。這是台灣央行刻意干預匯率的結果,也是《致富的特權》討論的重點。
央行干預匯率看似和市井小民沒關係,外匯存底也只是課本上的名詞。但實際上它們都像是埃鎊貶值一樣,如果人們沒有特別留心,恐怕連資產蒸發了,都還以為是自己不夠努力。
外匯存底
多數人都是出國前才會對匯率變化有感,最近我就趁日幣貶值儲值「西瓜卡」。但匯率變化也會影響國內的日常生活。以大家每天喝的咖啡來說,假如新台幣升值,咖啡店老闆就可以用比較少的新台幣,從國外進口更好的咖啡豆和機器,消費者用更少錢就可以獲得更好的享受。
新台幣升值有利商品進口、出國旅遊,進而提升全民的生活品質。但書中卻指出,在過去 20 年間,台灣央行竟然是刻意讓台幣趨於貶值。理由是台幣貶值才有利產品出口,拚經濟。
假如華碩將一部定價 1,000 美元的電腦賣到美國,而台幣貶值,從 1 美元兌 30 台幣貶到 32 台幣,此時華碩就能拿著 1,000 美元換到更多新台幣,從原本 3 萬台幣變成 3.2 萬台幣。如果原料、薪資都沒有上漲,華碩出口電腦就能賺到更多錢,也更願意增加生產。
但如果台幣升值,從 1 美元兌 30 台幣升到 28 台幣,對華碩來說不是好消息 —— 1,000 美元只能換回 2.8 萬台幣。考量到成本,華碩可能會漲價,但漲價可能影響海外市場競爭力,最後甚至乾脆減產或關廠。
台灣央行必須在提升全民生活品質(新台幣升值)、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新台幣貶值)之間作抉擇。以前我以為台灣企業在國外賺大錢就叫景氣好,最終也會回頭帶動全民的生活品質提升。但讀完書我才知道,每當這個循環走到一半,就會被央行攔截介入。
華碩在國外賺的是美元,得把美元換成台幣支付營運開支,這勢必會帶動台幣升值。但台幣升值會削弱華碩的價格競爭力,因此華碩不可能一直發大財。這是市場的正常循環。
只是台灣央行在過去 20 年間選擇卡在中間,刻意以印鈔的方式阻擋台幣升值。每當出口廠商要將大量美元換回台幣,央行就會印出大量新台幣買下這些美元。這些多印出來的台幣抵銷了升值壓力,而台幣換來的美元就成為課本上的外匯存底。如此一來,出口廠商就可以在央行的照顧之下一直發財。
央行照顧了出口廠商,勢必會犧牲進口廠商和出國遊客的利益。說穿了人們出國旅遊覺得國外物價貴,其實是因為大家都被台灣政府課了一筆隱形的稅。這筆錢一部分被拿來補貼出口廠商,另一部分成為了台灣政府的外匯存底。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台灣餐飲業、服務業的薪資水準普遍不如科技業,因為後者受到央行照顧但前者沒有。
只是科技業的人可能也會跳出來叫屈,雖然科技業的薪水普遍比服務業更高,但同樣都買不起房,真正最賺錢的是房地產投資客!如果說科技業是央行刻意壓低台幣匯率的受惠者,全台灣的房東們就是央行在過去 20 年來刻意壓低利率的得利者。
房價太高
利率是央行調控經濟的重要工具。如果用開車來比喻國家的經濟,央行的利率升降就像是油門和煞車。經濟情況比較差時,央行要降低利率替經濟踩油門,將銀行裡的錢逼出來到市場上流通,刺激消費。反之,經濟情況好轉時,央行要提升利率替經濟踩剎車,否則會造成通貨膨脹。
只不過,央行的每次利率調整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見成效。有時候你看到眼前是上坡,準備踩下油門卻發現之前踩的煞車效果這時才到。決定什麼時候該踩油門和煞車並不容易。
但台灣央行沒有這些煩惱。書中指出,台灣央行在過去 20 年彷彿是在開一輛沒有煞車踏板的汽車,長期保持低利率、猛催油門。雖然刺激了經濟,鼓勵人們向銀行借錢投資,但也帶來房價太高的問題。
這又是一次選邊站的遊戲。過去 20 年大膽向銀行借錢的人,你很幸運地受到央行的照顧。反之,當時沒有借錢投資,甚至根本還沒出生的人就比較淒慘。
我用下方這張象限圖來總結匯率、利率對台灣人的影響。縱軸是匯率,兩端分別是科技業和服務業。橫軸是利率,兩端分別是有房和沒房。右上角代表是有房的科技業,是台灣社會的人生勝利組。左下角是沒房的服務業,是逆水行舟、資產累積最辛苦的一群人。另外兩區分別是沒房的科技業、有房的服務業,是台灣的中產階級。
有了這張圖,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網路上最容易引戰的話題不外乎是戰科系和世代衝突。背後原因其實和台灣央行過去 20 年來的政策 —— 台幣貶值、壓低利率 —— 脫不了關係。
身為 2015 年才踏入社會的理工科系畢業生,讀完這本書深深理解為什麼有人會說選擇比努力重要,而出身又比選擇重要。一方面我看到和自己年紀相仿的同輩,要承受低利率帶來的高房價後果。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的理工科系同儕已經相對幸運,更多的是在匯率、利率這兩個選擇上,都不小心和央行不同陣營的人。
年輕人選擇投資加密貨幣,有些是看好數位經濟的發展潛力,但也有些人只是覺得那裡是個看起來相對公平的人生起點。
區塊勢是由讀者付費訂閱來維持營運的獨立媒體。如果你覺得區塊勢的文章不錯,歡迎你分享這篇文章或是到會員成立的 Discord 參與討論,或收藏 Writing NFT 將這篇文章加入自己的 Web3 紀錄。
此外,也請大家推薦區塊勢給親朋好友。若想查閱區塊勢過往的出刊內容,可以參考文章列表。有鑒於常會有讀者寄信來問我推薦碼,因此我將它們整理成一頁。歡迎大家使用。
很易懂的比喻,日本也是類似的邏輯唷!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台灣餐飲業、服務業的薪資水準普遍不如科技業,因為後者受到央行照顧但前者沒有。」這一點其實不成立,因為實際上全世界不論貨幣在升值的國家,或是貶值的國家,強勢貨幣的國家,或是弱勢貨幣的國家,幾乎所有的開發中與先進國家,科技業的薪水平均值都普遍高於泛服務業。
我記得之前有看過一本書的分析是主張,理工行業之所以薪水高,是因為科技帶來的效率提升,提供了大多數經濟成長的價值。
同一本書也分析了,古代的服務業到現代的服務業薪水成長的原因,其實就是理工行業薪資增長的同時,對服務造成的外溢效應。
我晚點回到家可以找一下相關資料,當時看到這個分析覺得蠻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