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早!
如果你手上持有 USDC1、BUSD2 穩定幣,或使用過 Coinbase、FTX 交易所,那麼你就曾經是 Silvergate 這家美國銀行的間接客戶。
許多交易所都會稱自己是連接加密貨幣和法定貨幣的橋樑。但真正的幕後功臣,是那些願意為交易所管理新台幣、美元存款的「加密友善銀行」。在台灣有凱基銀行和遠東商銀,在美國,他們則是 Silvergate 銀行、Signature 銀行。
自 2013 年起,Silvergate 銀行一直是交易所的可靠戰友。但是這家深耕幣圈已經 10 年的小型銀行,近期卻受到市場影響,面臨成立 35 年以來最大經營危機。Silvergate 銀行存款在上一季大量流失超過 80 億美元,上週更因無法準時繳交財報給美國政府,不僅股價單日暴跌六成,也逼得昔日戰友們紛紛跳出來切割。
親身經歷過 FTX 事件的人就知道,要小心後續的骨牌效應。這篇文章會先說明 Silvergate 是如何從只有三間分行的小型銀行,發展成幣圈的金融重鎮,又是因為哪些原因導致經營危機,再討論 Silvergate 發生擠兌會對市場造成什麼影響。
網路效應
進入幣圈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買幣。只要註冊一組交易所帳號,綁定銀行戶頭,再把新台幣轉入交易所指定的銀行帳戶,幾秒之後,新台幣餘額就會出現在個人的交易所帳戶裡。接著,你就可以用新台幣購買加密貨幣了。
流程看似簡單,背後卻困難重重。絕大多數銀行都因為風險未知或規模太小而不做幣圈生意,交易所光是要開立一個能管理新台幣的銀行戶頭就會四處碰壁。同樣的困境也發生在美國。Silvergate 是一家成立於 1988 年的美國地區性銀行,如果不是加州當地居民,恐怕一輩子都不會與 Silvergate 打交道。
轉折點發生在 2013 年,Silvergate 執行長 Alan Lane 第一次接觸到比特幣。有別於多數銀行家只注意到風險,Alan Lane 還看到比特幣背後代表的金融革命 —— 理論上人們可以自己管理數位資產,成為自己的銀行,不必再仰賴第三方託管。雖然他當時可能還似懂非懂,但 Alan Lane 做的第一件事與現在多數進入幣圈的人相同,先買幣再說。

在買幣的過程中,Alan Lane 發現交易所總是被銀行拒於門外。身為銀行執行長,他決定做一個大膽嘗試 —— 為交易所提供銀行…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區塊勢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