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早!
2022 年已進入尾聲,再過兩週就要迎接 2023 年了。去年的年終回顧,我以「網路不是收音機1」為例,指出技術在剛問世時總是難用。1995 年的網路,功能甚至不如當時的收音機。言下之意是,人們要對新科技多點耐心。
但經過 2022 這一整年的洗禮,許多人對區塊鏈的耐心都快要被磨光了。人們感受到的不只是難用而已,參與的過程還經常伴隨著未知風險。在這些事件之後,不免讓人想問,從個人到社會都為此付出巨大代價,究竟為的是什麼?如果什麼都不做,會不會反而過得更好?
這取決於你生活在哪裡。
阿根廷
上週末的世足冠軍戰由法國出戰阿根廷。鏡頭頻頻拍到親自飛到卡達為球員加油的法國總統馬克宏,但阿根廷總統費南德茲卻是在家中與國民一起觀看轉播。費南德茲並不是不想去,而是怕回不來。
阿根廷 2022 年的通貨膨脹率預計是 100%,民眾抗爭不斷。政府透過印鈔,持續稀釋國民手上的貨幣購買力。如果不想眼睜睜地看著錢的價值蒸發,最好的辦法就是換外幣。偏偏政府實施嚴格的外匯管制,人們被迫透過地下管道取得美元,或是買點生活必需品來儲存價值,例如蓋房子用的磚塊。
根據報導:
對於藍領階級的阿根廷人來說,磚塊是一種常見的儲蓄方式。磚塊在蓋房子時很有用,價值相當穩定。在阿根廷沒有抵押貸款行業,因此每次拿到薪水時,購買一車磚塊就是分期付款的簡單方法。但保存成堆的磚塊很困難。它們不僅佔空間,而且還可能會被偷、損壞或是遭逢火災。
我認識一位幾乎不使用電腦的阿根廷奶奶,當她在 2016 年從自己孫子口中聽到比特幣時,她立即說:「有政府動不了的錢?現在就幫我買吧」,從那以後她就一直持有比特幣。(當你的國家在你的一生中發行過 5 種不同貨幣,有這種反應其實不難理解。)
每個國家的人民對加密貨幣的理解不盡相同。
對台灣人來說,參與加密貨幣不是用來解決眼前的生存問題。我們相當幸運,擁有購買力穩定的貨幣、成熟的金融服務。但如果轉帳可以跟傳訊息一樣簡單,不分行內外與國內外,每筆交易都能即時到帳,會不會更好?
從 2008 年起,人們開始以加密貨幣和區塊鏈來探索另一種新的可能。有錢的地方就有金融,金融背後需要人與人的協作,協作得有獨立的身份、自由的討論空間與明確的獎懲機制。這涵蓋了過去一整年 Web3 的發展,也象徵一個「網路國家」的起源。
網路國家
網路國家(The Network State)一詞並非我所創,而是出自前 Coinbase…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區塊勢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