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早!
區塊勢第 500 期內容會在下週四出刊,也恰好是 2022 年出刊的最後一篇文章。上週1我問大家參與第 500 期活動的意願 —— 以 500 美元成為區塊勢的終身會員。目前以投票表示願意參與的會員比例之高,超出我的預期。先謝謝參與投票的會員們,我會開始準備這次活動。
進入正題。
2022 年已經邁入尾聲,多數媒體對幣圈的注意力仍然停留在 FTX 的餘波2。雖然加密貨幣是許多人進入 Web3 的第一種應用,但早已不是唯一一種。這篇文章討論的是 Planet 這款介面還很陽春的工具,如何成為人們的 IPFS 閱讀器,並建立內容的不對稱防禦系統。
下方是《報導者》網站截圖。從左到右的幾個小圖示大家肯定不陌生,分別是臉書、IG、推特、Medium 和 GitHub,唯獨最右邊的橘色 logo 比較不常見 —— 它是 RSS 訂閱。
RSS 的功能很單純,用途類似於 YouTube 的「開啟小鈴鐺」。只要訂閱網站的 RSS feed,未來就能在第一時間收到更新通知。只是 YouTube 的「開啟小鈴鐺」僅限於平台上的影音內容。RSS 的用途更廣,不僅可以追蹤跨網站、跨平台的內容,甚至有人會用 RSS 來建立個人的專屬知識庫,將 YouTube 影片、臉書貼文和網站文章全部整理在一起。
未來只要打開 RSS 閱讀器,例如 Feedly,就能將個人常看的內容一網打盡。不僅省下打開不同 app 的麻煩,也不會再被平台的演算法牽著鼻子走。這篇文章的主角 Planet 不僅是一款 RSS 閱讀器,同時還是一款兼具閱讀與寫作功能的 Web3 內容工具。
但大家看到這裡恐怕會想先問:「把內容放上 Web3 有什麼好處?」
幸與不幸
對多數台灣人來說,加密貨幣是多餘的存在,去中心化更是炒作的代名詞。這是幸運,也是不幸。
幸運的是政府讓人們不必煩惱中心化的問題。台灣人普遍將加密貨幣當成投資工具,而不像土耳其、阿根廷民眾將它視為一種求生技能。台灣人將內容放上 IPFS 也只是一種額外備份,而不像中國用戶隨時擔心內容「被消失」。
但也因此台灣人需要發揮更豐富的想像力,才能理解 Web3 與去中心化的實用性。根據 Planet 創辦人 Livid 的介紹:
Planet 是一款開源的 macOS 原生 app,讓使用者透過自己電腦就能在 IPFS 上建構網站或部落格,而且這個網站或者部落格還可以與 ENS 域名(…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區塊勢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