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早!
FTX 事件1顛覆了許多人對幣圈的既有認知。以往人們習慣把交易所當成銀行,認為把幣放在交易所應該比放在個人錢包更安全。但經過這次事件大家都學到一課 —— 至少在熊市,自己保管資產才是更安全的選擇。對吧?不如來做個讀者調查:
雖然我不知道「勢友」們的投票結果會如何,但只要看看最近 CoinMarketCap 與 DefiLlama 整理的交易所資產餘額2就會發現,光是幣安一家交易所就還持有高達 670 億美元的加密貨幣。
如果問問身邊朋友,恐怕會發現多數人都只是換一家「應該不會倒」的交易所,而不是把資產轉到個人錢包。原因大家也都猜得到,無非是對錢包還很陌生,不會用或不敢用。萬一出錯或被駭,還得自己負全責。
其實不只你我覺得錢包難用,連以太坊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也認為,以目前的使用體驗,實在難以讓錢包普及到全球數十億用戶。這篇文章討論的「帳戶抽象化」(Account Abstraction3)就是一項以太坊的升級提案,希望將目前的「智障錢包」升級為更符合人性的智慧錢包。
智障錢包
操作過 MetaMask 錢包的人都知道,雖然創建過程很簡單,但要安全地管理錢包與助記詞卻很困難。現在那些操作錢包駕輕就熟的專家們,恐怕都曾付出高昂的「學費」。
在 MetaMask 創建錢包的過程中,使用者會拿到兩組資料,分別是以 0x 開頭的收款地址,以及代表私鑰的 12 個英文單字(助記詞)。如果用物理的保險箱來比喻,MetaMask 就是那種最老式,只能用物理鑰匙打開的保險箱。收款地址是保險箱的放置地點,助記詞則是打開保險箱的唯一鑰匙。
萬一保險箱鑰匙(助記詞)弄丟了,即便知道保險箱的放置地點(錢包地址)也沒用。保險箱受到密碼學保護,全世界沒有任何「鎖匠」能打得開。最新的開鎖技術(量子運算)也還沒趕上4。
為了妥善保管鑰匙,人們想過許多辦法。擔心弄丟的人會多打幾把鑰匙,將助記詞存在不同地方。雖然這能避免忘記,卻也讓駭客有更多取得鑰匙的機會。
也有人嘗試把一把鑰匙折成很多段,並分別交給幾個親朋好友保管。例如將 12 個英文單字拆分成 3 組交給不同人,只有自己知道誰保管前、中、後段。但如果沒有經常演練,不僅受委託的人會忘記把私鑰存在哪,可能自己連當初交給誰保管都忘了。
大家常說的冷錢包例如 Ledger 或 CoolWallet 同樣屬於「老式保險箱」的一種。它假設人們對保管實體物品比…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區塊勢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