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感謝你留下 email 成為區塊勢的免費讀者。
這是本週 Email 限定的公開文章,討論 Netflix 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指出的三大困境,和它背後所代表的監控資本主義(surveillance capitalism)是什麼,以及這和區塊鏈有什麼關係?
如果你也曾經想要減少滑手機的時間,卻總是沒什麼成效,這篇文章或許可以幫你找到答案。
區塊勢由會員付費訂閱來維持營運,因此會員也能每週獲得 3 篇專屬內容,並參與專屬的會員小聚(將於 10/24 舉辦)。最近區塊勢討論以下主題:
一人公司的區塊勢如何賺錢?(公開)
數位收藏品(NFT)新商機:粉絲經濟與 C2C 的租車市場(公開)
數位歐元(Digital Euro):一款人人都能使用的數位紙鈔(會員)
若你對這些主題有興趣,歡迎成為付費會員享受區塊勢的訂閱服務。
進入正題。
三大困境
我很喜歡看紀錄片。紀錄片用短短幾小時濃縮複雜的社會議題。看完就能對整起事件的來龍去脈有基本認識。就像影音版的懶人包。
《智能社會》由知名紀錄片導演 Jeff Orlowski 執導。他的前兩部作品《追逐冰》、《追逐珊瑚》討論的是全球氣候變遷,不僅獲得艾美獎肯定,影片還被拿到白宮、聯合國和美國國會放映。影響力不言可喻。
但這次他選擇關注另一項正在發生的全球危機 —— 社交媒體 —— 並點出它帶來的三大困境,分別是:
心理(mental health):雖然推播通知、資訊牆能讓人們獲得更多消息,卻也讓人們離不開手機。
民主(democracy):雖然社交媒體讓資訊觸及更多人,卻也讓假訊息四處流竄並造成社會動盪。
歧視(discrimination):雖然演算法提供人們客製化的內容,卻也放大這些數據並讓人們更分歧。
這不算什麼新知。相信每個人都有耳聞,甚至正在經歷這些困境。
若你 20 分鐘沒看手機,可能就會忍不住拿起來檢查有沒有新通知,結果一滑就是半小時。許多人會將此歸咎於自己容易分心,但紀錄片卻指出這不是你的錯,而是科技公司高薪聘請的專業心理學家所設計的精心誘導。
換句話說,人們在面對這些誘惑時,還能靜下心來做事才不正常。
除此之外,你可能也曾聽朋友說自己的「腦波太弱」,常一不小心就手滑買網拍。紀錄片也指出這不完全是消費者容易被說服,而是演算法分析大量數據之後,推薦給他的商品實在太誘人。買下去才正常,不買才奇怪。
人們總誤以為自己不夠自律,其實這些選擇並不完全出自你自己,而是科技公司裡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的刻意安排。只是大家看不見「敵人」在哪,甚至沒有意識到對方的存在。
這部紀錄片將「敵人」具象化,讓人們看見問題所在。而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 Shoshana Zuboff 近期出版的書《監控資本主義時代》則進一步拆解 Google、Facebook 等科技巨頭為什麼要這麼做。
監控資本主義
Shoshana Zuboff 提出「監控資本主義」的概念,根據她的解釋:
資本主義擅長讓每項商品(或服務)都有一個定價,人們就能自由地在市場上以金錢換取這些商品。只不過在監控資本主義裡,市場交易的商品是個人數據(或經驗)。
企業將人們的行為轉化為數據,不僅藉此改善企業自身的服務,還用它來預測人們的未來行為。最後,再將分析結果包裝成服務轉賣到「未來行為市場」獲利。在監控資本主義底下,你我的個人數據就像是免費的天然資源,而網路監控就是像資源開採行為一樣,讓企業可以從中獲利。
企業常說「數據是 21 世紀的石油」,但他們沒說的下一句是「用戶是 21 世紀的油田」。不然數據從哪裡來?
人們會不斷產生數據,就像油田會持續冒出石油一樣。企業為了爭奪這些「天然資源」,紛紛建立自己的鑽油平台。從最初 PC 上的 Google 搜尋,變成隨身的 Google Pixel 手機。從原本純資訊流的 Facebook 社交平台,變成結合金流的 Libra 穩定幣。這些都是企業在開闢更多新「油田」,從中榨出更多數據。
就像原油可以經過不同程度的提煉,產出燃料、食品和化妝品賣給消費者。數據也可以經過分析工具的「提煉」,推出更好用、更多元的產品賣給消費者。因此,Facebook 會不斷地改版推出新功能,而 Google 則會推出更多實用的工具。只要能從使用者身上榨出更多數據,就能不斷地加強這個循環。
但這已經是老套了。Shoshana Zuboff 認為在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下,真正有價值的資產是人們行為數據之外,所產生的「行為剩餘」(behavioral surplus)。有別於原本用數據來改進產品,現在更流行用數據預測未來。
如果勉強用油田來比喻,就像是鑽油公司透過分析既有油田的特徵和分佈,進一步以人工智慧預測未來在哪裡會有哪些資源可以探勘。於是,科技公司就可以將這些資訊包裝成商品,賣給需要探勘礦脈、地下水或是新生命的企業。
科技公司不僅可以從監控用戶中改善自家服務,還能推出預測商品做更大的生意。Shoshana Zuboff 在書中將企業「探索行為剩餘」的流程畫成下方這張圖,我進一步將它翻譯成中文。

以人工智慧從用戶的「行為剩餘」中打造出預測產品,是一門全新的大生意。
這就好像科學家可以靠著人工智慧,從地球的各項特徵中預測宇宙哪裡會有新生命一樣有前(錢)景。只要足夠精準的話,企業主現在做的是跨國生意,未來就可以做跨星球的生意。各行各業都會搶著要。因此,科技公司普遍一面監控用戶蒐集更完整的數據,另一面發展人工智慧讓預測更加精準。
人們並非完全沒有從中獲益,畢竟監控資本主義的根基就是用戶。企業得想辦法推出好用的產品及服務(內建監視器),才能讓用戶持續地貢獻行為數據,並從中汲取行為剩餘。多數人在不清楚來龍去脈的情況下,就會誤將各種型態的監視器(手機、電子郵件、社群網站)當成是企業提供的免費好康。
所以,Google 手機為什麼比較便宜?答案很簡單,因為它是長得像手機的監視器。
人們購買手機的同時,等同將未來的行為數據和行為剩餘「賣」給了 Google。從內建 app 到文字輸入法,都隨時在向 Google 通風報信。其實,現在監視器早就不僅止於 Google 和 Facebook 推出的自家產品了,就連人們逛網拍、看新聞和聽音樂時都有監視器對著你。
該怎麼辦?現在人們有被動阻擋、主動改變,兩種應對辦法。
阻擋追蹤
最近蘋果在 MacOS 的 Safari 瀏覽器內新增「隱私權報告」功能,讓使用者能清楚地看見「敵人」在何時、哪裡監控你的一舉一動。
下方是我自己的報告。可以看見以 Google 和 Facebook 為首的追蹤器被安裝在我造訪的多數(70%)網站中,不斷地「開採」我的網路行為數據,再透過人工智慧提煉成預測商品販售。

如果將這些追蹤器進一步具象化,就好像人們在城市生活的日常都被特定幾家企業以監視器拍下來,並將人們的生活習慣包裝成產品賣給廣告商。差別只在於實體世界抽換廣告比較麻煩,但在網路世界卻可以全自動化執行。
而 Safari 瀏覽器的新功能就好像是替人們戴上透視眼鏡。
走進一個新空間的時候,就可以看見附近有幾支監視器在照著你。若你開啟跨網站追蹤功能,則像是瀏覽器會替你自動變裝。雖然無法阻擋監視器照著你,但可以讓它認不出來誰是誰。防止跨網站追蹤並不是擋人財路。而只是被動地希望企業在蒐集資料之前,得先徵得人們同意或是向用戶購買資料使用權。
除了被動阻擋之外,人們也可以選擇主動替換自己使用的科技工具。例如換掉免費的 Gmail,變成更注重隱私的 ProtonMail。或是將 Chrome 瀏覽器,換成具有阻擋監控功能的 Brave 瀏覽器。甚至未來改以 Email 登入取代社交帳號登入,讓個人的網路足跡只有自己知道。這些都是功能相同,但隱私性更高的替代產品。
你可能會問,這與區塊鏈有關嗎?有的。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下的商業模式就是(精準投放的)廣告 —— 免費的最貴 —— 看似無須花錢的免費服務,實則得付出高昂的代價。
區塊鏈則創造出全新的商業模式。乍看之下凡事都要花錢(還記得我噴掉的 5,000 元手續費?) ,卻是成本結構最透明,長期下來也可能是最划算的交易。
若你喜歡這篇內容,不妨以付費訂閱支持值得信賴的媒體。若你想查閱區塊勢過往的出刊內容,可以參考文章列表。直接使用列表內的搜尋輸入關鍵字(例如公開、DeFi、數位新台幣),或是按編號、日期都能找到你要的內容。此外,也請大家推薦區塊勢給身邊的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