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踩到 DeFi 三大坑!被駭、壞帳、流動性枯竭,損失百萬的教訓 😭
#734
嗨,早!
這篇本來打算臨時停刊,因為心情太糟了。但想想既然百萬學費都付了,更應該要跟大家分享自己踩坑 DeFi 的第一手經驗。
開頭先提醒,如果你現在有錢放在 DeFi 平台,建議先確認是否還能夠提領。因為這兩天 DeFi 市場有超過 2 億美元不翼而飛,而且損失規模還在擴大。
先是知名去中心化交易所 Balancer V2 遭到駭客入侵,隨後 DeFi 收益服務 Stream Finance 突然宣布有 9,300 萬美元壞帳。一開始我以為這跟自己沒什麼關係,因為我並不是 Balancer 或 Stream Finance 的用戶。不過就在前天晚上,我打算把放在 DeFi 的穩定幣領出來避避風頭,畫面卻顯示無法提領,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也成了受災戶 😭
這篇文章我會先說明我的錢原本放在哪,再討論從事件中能夠學到哪些教訓。
離家出走
我自認是加密貨幣的保守投資者,不碰高風險交易,把心力放在寫作。奇怪的是,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一筆錢「離家出走」。
先回到 2022 年的 FTX 事件。當時我放在交易所的資產因平台倒閉,無法提領。好在放在錢包裡的資產安然無恙,讓我度過最艱難的那段日子。從那之後,我盡可能把錢放在自己的錢包管理。我會把 ETH 放在 Lido 參與質押,並把美元穩定幣投入相對單純的放貸服務,藉此產生收益。
這次出事的是後者。我使用兩款 DeFi 收益服務:
Harvest Finance 收益聚合器
Euler Finance 借貸平台
雖然他們不算是最知名的 DeFi 應用,但我也不是把錢隨便亂丟。Harvest Finance 曾有台灣開發者參與,我放的是 USDC;Euler Finance 則由 OKX 錢包推薦,近期還有活動獎勵加成,我放的是 USDT。看似穩健,結果現在兩個地方都領不出來 😂
Harvest Finance 的「自動導航金庫」(Autopilot)會自動把資金分散到不同借貸平台。就像把錢交給基金經理,使用者只需支付績效費,經理就會替你監控哪裡收益率更高,並馬上把資金挪過去。這解決了 DeFi 的一大麻煩 —— 收益率每秒都在變,而且不定期會有補貼活動,手動調整不可能跟得上機器人,交給「自動導航金庫」管理最省心。此外,金庫介面會披露資金分配與收益來源。平均年化報酬落在 10% 左右,算是中規中矩。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區塊勢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