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早!
中國政府上週以斷電為手段,強制驅逐境內的比特幣礦工。這篇文章先以 1999 年的新聞報導開頭,討論人們對新科技的能源爭議,再回頭看算力下降對比特幣的影響。
挖更多的煤
1999 年,《富比世》雜誌曾刊出一篇標題為〈挖更多的煤 —— PC 來了〉的文章,指出 PC 電腦是如何「浪費」全球的珍貴能源:
按照目前的計算,燃燒 1 磅的煤炭可以處理 2 MB 的數據。事實證明,數位時代非常耗能。網路或許有一天可以為人們節省磚塊、紙漿等原料,但在處理數據的過程中卻得消耗大量的石化燃料。
在 PC 的機殼內,對「馬力」的需求每隔幾年就會翻倍。雖然當前的電腦運算效率已經比以往好得多,但是能源消耗的速度仍遠高於運算效率的成長速度。為了處理這些數據,晶片必須以高達太陽表面功率密度的 1/10 來維持運行。
每一家略具規模的電腦公司所消耗的電力,都相當於一整個村莊。而美國至少有 300 家與電腦晶片相關的工廠,這些企業加起來共消耗美國近 1% 的電力輸出。
現在已經沒人對電腦或其他 3C 產品的電力消耗斤斤計較。我也找不到在 2021 年燃燒 1 磅煤炭可以處理多少數據的統計,或許早就沒人這樣算?
當我們已經享受到電腦帶來的便利,再回頭翻出 1999 年的舊報導,對作者當然不公平。畢竟,科技持續在進步,作者也無法預知未來。只可惜當前人們看待加密貨幣發展的眼光,似乎還是跟當時一樣守舊。
當新科技背後的價值尚未展現,人們就只看得到它的缺失:耗能、污染環境。用 CP 值來說,就是成本(cost)高昂,卻看不見效益(performance)。當然要站出來反對。
相對之下,「護國神山」台積電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反例。台積電一年的用電量就佔全台灣的 5%,可供 300 萬戶家庭使用。用水量也是高居全台之冠,儼然是耗能巨獸。但人們普遍會著眼於台積電帶來的經濟效益,比較少人討論背後的社會成本。
回到比特幣。許多人將比特幣視為無意義的價格炒作。當效益歸零,任何的運作成本當然都是「浪費」。而在中國政府眼裡,日漸茁壯的比特幣還可能成為擾亂金融秩序的禍根,便決定將礦工都趕出中國。
強制斷電
上週六傍晚,推特網友 Molly 貼出一張比特幣礦場的算力變化圖表,指出四川政府預告將在週日凌晨強制對登記在案的 26 家礦場斷電。礦場經營者紛紛自主關機,全球的比特幣算力顯著下降。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區塊勢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