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勢

區塊勢

Share this post

區塊勢
區塊勢
Polygon:以太坊上的區塊鏈網際網路

Polygon:以太坊上的區塊鏈網際網路

#361

許明恩's avatar
許明恩
May 19, 2021
∙ Paid
10

Share this post

區塊勢
區塊勢
Polygon:以太坊上的區塊鏈網際網路
4
Share

嗨,早!

這週幣價大跌、疫情升溫,請大家注意投資風險也保重身體。最近影響情緒的資訊太多,這篇討論比較理性且穩定進展的技術應用。

近一個月,許多以太坊上的指標性 DeFi 專案轉移陣地,到了 Polygon 鏈上開設新據點,提供去中心化金融服務。這篇討論 DeFi 的遷徙,以及 Polygon 如何成為以太坊上的區塊鏈網際網路。

手續費太貴

以太坊的礦工手續費太貴了。下圖是目前使用以太坊的成本價。由上而下分別可以看到,轉帳至少要價 20 美金,兌幣要 63 美金,而為去中心化交易所提供流動性則要 55 美金。如果想要即時完成交易,手續費還會更高。

就算你只用交易所操作,也會發現加密貨幣提領手續費不便宜。

以台灣的 MAX 交易所為例,現在每筆 USDC 美金穩定幣的提領手續費就高達 16 USDC(約 480 元台幣)。與上圖對照,MAX 收取的金額還低於市場價格。用戶每提領一筆,交易所就跟著虧一筆。

許多 DeFi 玩家乾脆放著不動,我也不敢再推薦人嘗試以太坊上的 DeFi 應用。

直到 2021 年初 Polygon 這款建立在以太坊之上的第二層網路問世。它打著低廉的手續費(每筆約 0.01 台幣),吸引許多指標性 DeFi 專案來開「分店」,創造前所未見的遷徙潮。

Polygon 脫穎而出

以太坊的「第二層網路」(Layer 2)不算新鮮事。為了降低以太坊的礦工手續費,全球有許多技術人員都正努力開發第二層網路的新技術:

「第二層網路」名字聽起來很厲害,但本質上它就是在搭建以太坊的「替代道路」。當高速公路上的車子都分流到替代道路去,高速公路當然也就更加順暢。說起來簡單,不過軟體工程上至少會有兩大困難:

1. 交流道:如何讓高速公路的主幹道(第一層網路)順暢地接到替代道路(第二層網路)?

2. 道路設計:如何設計替代道路,才能確保它的安全性且能有效紓解車潮?

開車的人不太會去研究替代道路的興建工法,區塊鏈使用者也不需要理解這些技術背後的工程理論。這些是軟體工程師的煩惱。我們只要關心怎麼使用,以及能省下多少時間與金錢就好。

在去中心化的世界裡,開發者各做各的,最後交由市場汰弱留強。幾個月間,第二層網路的各種技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區塊勢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

Already a paid subscriber? Sign in
© 2025 區塊勢
Publisher Privacy ∙ Publisher Terms
Substack
Privacy ∙ Terms ∙ Collection notice
Start writingGet the app
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cultu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