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早!
這篇藉美國政府對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的制裁,討論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的中心化問題。以及為什麼一家美國小銀行,會成為全球最大區塊鏈 ETF 的投資首選?
香港特首滿手現金
加密貨幣、DeFi 能為那些沒有銀行帳戶(unbanked)的人提供基礎金融服務。我總是以委內瑞拉為例,但最近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也成了「金融難民」的一份子。據 BBC 報導:
由於香港實施《國安法》,美國財政部在今年 8 月對林鄭月娥等 11 位負責香港事務的官員實施制裁 ... 包括凍結和沒收他們在美國的資產。
她在接受採訪時說:「坐在你面前的是一位沒有銀行帳戶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我每天都用現金付帳。」由於沒有銀行帳戶,政府只能用現金支付她的工資 ... 結果導致家中「現金成堆」。
即便林鄭聲稱自己在美國沒有置產,但這項制裁的影響範圍擴及全球。就算林鄭生活在香港、刻意選擇中資銀行,仍被銀行列入拒絕往來戶。
為此,香港金管局特別發函給金融機構,指出美國的單邊制裁在香港不具法律效力,要求銀行「平等」對待每位客戶。只是所有銀行都充耳不聞,沒人敢違抗制裁令。為什麼?
這與美國主導的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有關,各家銀行都怕自己被這個協會踢出去:
SWIFT 是一家由全球銀行共同擁有的合作組織。他們的金融信息傳遞系統,掌控了全球 80% 以上跨境支付,也是公認受美元控制的跨境金融系統。 ... 只要美國決心制裁某個國家或者機構,可以直接切斷該金融機構(或其對應的美元代理行)與美元跨境結算系統(CHIPS)的連接,從而使其無法進行任何與美元相關的交易。
因此,如果美國宣佈對某個人或機構制裁,全球幾乎所有銀行都要回頭檢視自己有沒有與被制裁人士有業務往來。中資銀行為了經營自身的國際金融業務,也不敢違反美國的制裁令。
對金融機構來說,被踢出 SWIFT 比停水停電還嚴重。
不只美國的銀行不敢替林鄭服務,就連與銀行合作的支付公司也因擔心遭受波及,而主動終止與林鄭來往。這凸顯當前全球的數位金融基礎設施不僅是中心化,而且還是以美國為中心。
姑且不論被制裁的對象是誰,全球的金融基礎建設理論上不應該由特定國家「壟斷」,甚至成為制裁的工具。
林鄭沒了銀行服務,還可以用現金消費。但如果特定國家掌控了資訊的基礎建設 — 網際網路 — 甚至以斷網作為制裁手段,難道人們得回到飛鴿傳書的年代?金融基礎建設也是相同道理,而區塊鏈、DeFi 則會是…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區塊勢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