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勢

區塊勢

Share this post

區塊勢
區塊勢
數位新台幣:科技侵蝕金融,去中介化的兩難

數位新台幣:科技侵蝕金融,去中介化的兩難

#281

許明恩's avatar
許明恩
Jun 29, 2020
∙ Paid
15

Share this post

區塊勢
區塊勢
數位新台幣:科技侵蝕金融,去中介化的兩難
4
Share

嗨,早!

許多人都有聽說中國正在發展「數位人民幣」,卻未必知道台灣的「數位新台幣」也已進到測試階段。

央行最近發表的〈數位新台幣評估報告〉就對外說明數位新台幣的最新進展,內容有以下 3 大重點:

  1. 什麼是數位新台幣?和行動支付有何不同?

  2. 台灣為什麼要發展數位新台幣?其它國家呢?

  3. 數位新台幣會如何流通?銀行又該怎麼辦?

這不是數位新台幣初次亮相。在 2019 年底,央行總裁楊金龍在就曾在公開演講中介紹過數位新台幣,我也在文章討論過。只不過,當時他只簡單地說明數位新台幣是什麼(what),卻沒有交代政府為什麼要發行數位新台幣(why),以及數位新台幣如何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how)。

這次央行著重於後面兩者。各國政府紛紛發行數位貨幣,是為了抵抗科技對現有金融體系的侵蝕。但這恐怕不是長久之計。

科技正在侵蝕金融

假如餐廳結帳櫃檯掛出「行動支付 5% 點數回饋」的牌子,你會選擇用現金付帳還是拿出手機掃碼呢?我會拿手機。

雖然點數的用途不如現金廣泛,但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這些點數總有一天會花掉。哪怕只是用點數全額折抵一杯飲料,我都會覺得賺到了。行動支付普及使得人們越來越少以現金消費,也代表由政府發行的貨幣(鈔票零錢)正在逐步被科技(點數)侵蝕。

對使用者來說,能用來買東西的現金、存款或點數都可以視為「錢」。但對政府來說,它們代表的意義截然不同。用圖來說明比較具體。

下圖中右上角橘色的那群人,就代表你我。而指向我們的灰色、藍色和綠色三個箭頭,則分別代表人們持有的三種不同貨幣,分別是中央銀行貨幣(鈔票零錢)、商業銀行貨幣(銀行存款)和電子貨幣(錢包餘額)。其中,只有現金是由政府「直轄」,另外兩種則是政府間接管理。

目前全台灣流通的現金總額大約是 2 兆台幣,商業銀行的存款總額約是 19 兆,而電子貨幣機構的持有餘額僅有 106 億元。換句話說,台灣絕大多數的錢都掌握在央行、銀行手裡,這是長久以來的金融架構。

但隨著科技發展,人們的消費行為逐步從實體轉向數位。代表未來會有一大筆錢脫離央行管轄(現金),轉而落到電子支付機構手上。對政府來說,錢不在自己手上,必然使得政府推行的貨幣政策(例如量化寬鬆)越難發揮效果。因此,現在政府正研擬推出自己的數位貨幣,避免錢一直向外流出去:

近年來在數位科技的帶動下,社會大眾的支付習慣逐漸改變。國際間因而興起由央行發行「央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區塊勢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

Already a paid subscriber? Sign in
© 2025 區塊勢
Publisher Privacy ∙ Publisher Terms
Substack
Privacy ∙ Terms ∙ Collection notice
Start writingGet the app
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cultu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