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早!
這篇討論台灣政府、國泰金控各自的區塊鏈應用,兩者可說是天壤之別。
外交部將稻米履歷上鏈
我常靠政府電子採購網開出的新標案,觀察政府機關應用區塊鏈的最新進展。由外交部成立的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簡稱國合會)在近期開出一項招標公告,希望替邦交國導入智慧農業技術。根據招標規格書:
為協助友邦導入臺灣成熟智慧農業技術 ... 國合會 ... 擇定與糧食安全、蔬果安全議題緊密相關之稻種或香蕉生產工作 ... 試驗性導入農產品生產追溯系統及區塊鏈資料庫。
... 駐外技術團人員可運用系統資訊,了解農民耕作現況、成果與外在環境之關聯。資料傳輸以區塊鏈技術整合,增加數據準確性及可追溯性。系統前台須具備提供一般使用者查詢稻種或稻米登錄資訊、交易流向資訊等功能。
國合會底下有許多駐外技術團(農技團),長期協助邦交國發展農業。而這項標案就是要讓駐海地農技團、駐聖露西亞農技團能透過區塊鏈技術,協助當地農民溯源稻米和香蕉。
農產品溯源是常見的區塊鏈應用,卻也經常被誤用或以訛傳訛,令人看得一頭霧水。目前政府或企業之所以想溯源農產品,不外乎以下兩種需求:
確保食安(具體應用):出現食安危機時,可以立即找出源頭,不用再層層寄信、打電話。
行銷包裝(衍生效果):告訴消費者產品來自於特定產區或有獨特的故事,提高購買意願。
前者以 IBM 的 Food Trust 最具代表性。這類型的區塊鏈應用在技術上沒有太大問題,主要的挑戰是號召供應鏈上的廠商響應,這得靠商業和政治手腕克服。當供應鏈上的各家廠商都願意加入 Food Trust 平台,食安事件發生時才有跡可循。
資料上鏈後,不僅能協助追蹤食安危機,還可以變成行銷故事。IBM 就曾在新聞稿內指出:
Food Trust 透過共享的數據記錄,串連整個食品供應鏈中的參與者。不僅可以改善食品安全性、提昇供應鏈協作效率,透明的食品履歷還可以為人們帶來一些「話題」。
消費者只要掃描外包裝上的二維碼,就可以知道產品的產銷歷程。不僅超市推銷員有了新的說法,消費者也多了一個餐桌話題。行銷雖然重視「說故事」,但行銷本身若變成「資料上鏈」的目的,甚至為此自建區塊鏈,就顯得捨本逐末了。
最經典的案例是奧丁丁協助林務局將林產品資料上鏈。他們希望告訴消費者:「這些是台灣產的木頭,以及來自哪個產區」。林產品的價格或許能因此賣得比較貴或是讓人有認同感,但卻是「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畢竟說故事的…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區塊勢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