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早!
區塊鏈讓人人都能輕鬆創造出「網路現金」,以後人們透過網路轉移金錢會像傳送圖片一樣簡單。只不過,光是有「區塊鏈」只能算是建好了「網路」,未來每支手機還得內建「錢包」,才能讓金錢回歸個人管理,不再受制於銀行等代管方。這就像現在每支手機裡都有內建相簿,讓我們可自由把相片分享到社群平台或聊天群組一樣。
同樣的,目前人們的上網足跡所產生的「資料」也都由政府或企業等機構管理。如今也有人想透過區塊鏈與錢包,讓資料回歸個人管理,同時發揮更大價值。
各國政府都想把金融監管緊緊抓在手裡,但現在卻有越來越多政府希望人民把自己的資料「領回家」,別三不五時就找政府要資料。這股「自己的資料自己管」的 My Data 風潮也吹到台灣。
什麼是 My Data?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敘述:
My Data 是依照個人需求,提供民眾自行下載個人資料。或是透過線上服務,由民眾授權政府機關或民間業者取得其個人資料,進而提供民眾所需的個人化服務。
為發展 My Data 服務,本會將研擬相關運用,例如戶役政資料、勞健保資料、水電資料。並運用「跨機關資料交換平臺」進行相關授權、身分認證、資料安全保護作業,推動政府機關部門進行服務流程改造。
以「民眾隨心授權、資料隨手可得」形式,取代以往民眾奔走蒐集資料才能申辦業務的無效率,使政府服務轉型為真正的「一站式」數位政府服務。
對政府來說,推動 My Data 的動機是便民。方法分為以下兩種:
直接下載(自行保管資料)
間接授權(政府代管資料)
人們有許多資料躺在政府的資料庫裡面。這就像是拍完照之後,照片都存在一個不支援社群分享的雲端硬碟。假如現在你想上傳照片,玩「你長得像哪位明星」app 遊戲,就得:
從雲端硬碟(政府資料庫)下載照片,再上傳給這款 app
從雲端平台(資料交換平台)授權這款 app 取得個人照片
兩種方法都能讓人們獲得個人化的服務 —— 明星臉相似度分析。這種根據個人意思,直接(或間接)地將資料交給第三方使用的資料流通模式,就是 My Data。
只不過政府管理的不是人們的照片,而是戶政、醫療、教育、金融、勞健保或水電資料。每個政府機關手上,都擁有民眾的部分資料,但彼此不會互通有無。人們要用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只能列印出紙本,再向公司請假半天親自送件。但未來人們可望直接從政府網站下載檔案,再上傳資料給第三方機構的網站。或是直接從政府打造的平台,將資料線上授權給第三方…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區塊勢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