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早!
中央銀行的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國家級的區塊鏈,是當今各國政府高度關注的兩大重點。
前者以中國的數位人民幣最有代表性,但台灣也不落人後。最近央行官員透露「數位新台幣」的評估報告即將出爐,大家都引頸期盼。
相對之下,國家級區塊鏈看似比較不受關注。但最近我受邀參加一場政府的閉門會議,就是在討論「台灣是否該打造國家級的區塊鏈」,或稱台灣鏈。
從 2019 年起,德國、澳洲、印度和新加坡政府紛紛提出「國家級的區塊鏈戰略」。但內容都沒有直接回答打造德國鏈、澳洲鏈、印度鏈或新加坡鏈的可能性,而是指出以下兩點:
區塊鏈帶來的影響
目前已開發的應用
我會先導讀四個國家的區塊鏈戰略規劃,看看各國發展區塊鏈的目的為何,並舉兩個區塊鏈應用為例。最後,再回頭討論是否該發展「台灣鏈」。
各國為何發展區塊鏈
政府沒必要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各國都有一套自己的見解。
澳洲、新加坡用了寫報告的萬用起手式 —— 未來產值 —— 指出區塊鏈在 5 到 10 年後的產值將會是個天文數字,國家要積極地發展成為全球的區塊鏈重鎮,才不會錯過賺錢的良機(誤)。這樣寫沒有錯,只是把區塊鏈抽換成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好像也都適用。
相較之下,德國的說法比較具體:
區塊鏈讓資產、權利和債務關係都可以重新以代幣表示,藉此簡化交易流程。但區塊鏈具體會為全球帶來什麼影響,還有待觀察。
雖然結論說的保守,卻已經點出資產代幣化的優點。在德國政府眼裡,區塊鏈能讓既有資產以代幣形式呈現。用代幣交易,會比傳統交易更簡單。
資產形式的改變,人們並不陌生。以前買賣股票會有紙本的持股憑證,逐漸無紙化後,雖然形式改變,卻不影響股票價值。若未來股票再進一步代幣化(STO),縱使交易方式與現在不同,但仍不影響本身價值。德國在報告的開頭便明確指出,未來將會修法開放企業以區塊鏈發行證券。
之前我說過,資產代幣化會帶來交易全球化與碎片化。前者大幅降低跨國交易的成本,如同網路打破資訊傳遞的國界限制,用 LINE 打電話不再區分國內外。後者則大幅降低參與交易的門檻 —— 有朝一日台灣的大學生也能用打工薪資,投資舊金山的房地產。
雖說資產代幣化是趨勢,但直接說它就是區塊鏈帶來的影響,好像也不太對。況且有很多區塊鏈應用與代幣無關。我認為在四份報告中,印度政府才真正參透了區塊鏈帶來的影響: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Milton …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區塊勢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