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早!
由臉書主導的 Libra 計畫在 2019 年 6 月問世。不僅科技圈討論熱烈,也引來政治圈高度關注。過去幾個月,臉書的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以及 Libra 計畫負責人馬克斯(David Marcus)陸續被請到美國國會接受議員拷問。在各方壓力之下,許多原本表態參與的創始成員(例如 VISA、MasterCard 和 Paypal)紛紛退出。
兩人回去「反省」之後,上週公布了 Libra 2.0 白皮書,同時宣佈第一版白皮書「退休」。簡單來說,Libra 2.0 的願景不變但方法變了。當前 Libra 的進展,就像是台北的大巨蛋工程,卡住了。市民關心大巨蛋(Libra)何時能完工,好進場看球,但遠雄(臉書)卻還需要和政府「磨合」一段時間。
我將 29 頁的 Libra 2.0 白皮書整理為以下三大重點:
願景不變
鏈的妥協
幣的讓步
以下分段說明。
願景不變
Libra 想讓未來的轉帳,像是傳圖片一樣簡單。
在網際網路(Internet)普及之前,人們通電話、傳訊息只能仰賴電信商的服務。當時用戶很在意跟對方是否為「網內互打」,因為通話訊號經過的電信商越多,費率就會越高。出國出差旅遊,或是留學生打回家報平安,費用就更嚇人了。如今網際網路普及,人們多半直接透過 LINE 和 WhatsApp 打電話、傳訊息,也不用再擔心資費問題。網際網路簡化了「資訊傳遞」的流程,因此我將它稱為「資訊的網路」(the internet of information)。
金錢轉帳交易還是面臨舊時的窘境。從富邦銀行轉帳到玉山銀行,用戶仍得支付 15 元的跨行轉帳手續費。若是從台新銀行跨國轉帳到日本的瑞穗銀行,手續費可是數百元台幣起跳,最快也得幾個小時後才會到帳。
轉帳交易只是最常見的例子,實際上所有的資產轉移都還沒經歷「網路化」。用戶依然受繁複流程所苦。而區塊鏈就是「資產的網路」(the internet of asset),它正在簡化「金錢轉移」的流程。接下來我會直接用「金錢」來取代「資產」,讀起來比較直覺。
只要有網路連線,誰都可以建立一組 LINE 帳號並開始通話,不需要事先向電信商取得電話號碼。同樣道理,只要有手機能連網,人們就可以下載加密貨幣錢包並開始轉帳,不再需要先到銀行開戶取得收款帳號。而 Libra 的願景就是打造 Libra 區塊鏈(支付系統)搭配 Libra …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區塊勢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