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早!
區塊勢終身會員方案進行中。應讀者敲碗,我新增了刷卡升級選項,活動也延長至 6 月 26 日(四)24:00 截止。不過,我還是鼓勵大家以加密貨幣付款,別錯過用加密貨幣消費的難得機會。此外,如果以刷卡付款,我會被平台抽走 13%(Substack 抽 10%,Stripe 抽 3%);但以加密貨幣付款只抽 1%,而且款項直接進到我的錢包。對我來說,加密貨幣明顯是更划算的收款方式。
今天文章也是討論這個主題!近期全球電商平台龍頭 Shopify 宣布與 Coinbase、Stripe 合作,正式為超過 600 萬網路商家接入 USDC 支付,和信用卡並列成為預設付款方式。消息一出,Visa、Mastercard 股價接連下跌。市場預期加密貨幣將衝擊傳統刷卡支付,但我有不同看法。先從 Shopify 做什麼生意說起。

Shopify 接入 USDC
Shopify 是電商界的隱形巨人,全球每 10 家電商就有 1 家用 Shopify 架站。Shopify 做 B2B 生意,你我可能都間接享受過它的服務。
假設我是咖啡烘豆師,想在網路上開店做生意。草創時期,我可能會先在蝦皮開設「明恩咖啡」賣場,以最低成本測試市場。等到有點知名度、客源穩定之後,我決定在台北開一家實體店面,讓消費者也能現場選購。
但問題馬上就來了:線上線下的庫存要怎麼整合?銷售報表怎麼統計?在網路上要怎麼認出曾經來過店面的顧客?蝦皮無法處理這些需求,Shopify 卻能一站解決。Shopify 不只整合銷存與結帳系統,還內建 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讓我從「賣東西」變成「做品牌」,是自立門戶的好幫手。
開店最重要的就是收錢。只要商家採用 Shopify 自家的金流系統 Shop Pay,顧客就能以信用卡或 Apple Pay 付款。即使是門市消費,如果事後客人線上提問,我也能立刻查到他的購買時間和品項,無縫處理售後服務。
近期 Shopify 還多了一項新功能 —— 支援 USDC 支付 —— 根據官方說法,這項功能已經全面上線,只要商家沒有特別關閉,USDC 就會自動成為與信用卡並列的預設付款選項。

根據 Shopify 敘述(我將它改得口語一點):
穩定幣正在改變全球資金流動的方式。像 USDC 這類穩定幣,每月交易量早就破兆美元,但你平常網購時還是很少看到網站收加密貨幣。現在不一樣了。Shopify 跟 Coinbase、Stripe 合作,讓商家能直接在 Base 鏈上收 USDC,而且不用改動原本的網站流程,也不需要另外串接金流,全部都整合好了。
只要有 USDC 就能直接在 Shopify 商店結帳,這對幣圈玩家來說很有吸引力。以前刷卡購物,帳單出來還得從交易所出金,不只多一筆手續費,還要處理稅務。現在用 USDC 一次結清,省錢也省事。Shopify 支援超過 480 種錢包,Coinbase Wallet、MetaMask、Phantom 都能用,甚至不登入帳號,以訪客身分也能完成交易。
對商家來說,收款流程完全沒變。顧客用 USDC 付款後,Shopify 會自動換成法幣,照原本設定轉進銀行帳戶,過程中沒有多餘手續費。如果商家熟悉加密貨幣,也可以選擇把 USDC 直接提領到自己的錢包。
這次 Shopify 的更新,多數人把重點放在有數百萬家電商開始支援 USDC 支付。但我認為 Shopify 真正的突破,是讓加密貨幣正式融入主流電商的收款流程 —— 不只是能轉帳,還能處理延遲撥款與退款。而背後最關鍵的技術推手,就是 Coinbase。
定義支付流程
Coinbase 近期積極推動加密支付的標準化。先前我在區塊勢介紹過 Coinbase 為 AI 代理人設計的 x402 協定1,這次推出的則是針對「真人」消費場景打造的商業支付標準:商業支付協定(Commerce Payment Protocol)。
Coinbase 拿比特幣披薩日當成開場解釋,讓人一聽就懂:
加密支付已經存在多年,最早可以追溯到 15 年前那筆用 1 萬顆比特幣買披薩的交易。但時至今日,絕大多數鏈上支付仍停留在「一次性轉帳」的階段。這雖然可應付簡單的付款需求,但對商業交易來說,還遠遠不夠。現實世界的買賣不只是「按下付款」這麼簡單:顧客可能臨時取消訂單、賣家可能備貨出狀況,還有稅務調整、部分退款等突發狀況。
Coinbase 與 Shopify 共同推出 Commerce Payment Protocol,就是想讓加密貨幣從單純的轉帳工具,變成商業支付的基礎建設。
假設有位客人用 USDC 向「明恩咖啡」下單並付款,我在備貨時卻發現其中一款咖啡豆缺貨,問題是這時 USDC 早就進到我錢包了,沒有「尚未請款」這回事。我只能主動聯繫顧客,要求他換成同價位的商品,或是以轉帳的方式將 USDC 退還給他。過程不但麻煩,還容易讓人懷疑是遇到詐騙。
這正是 Commerce Payment Protocol 要解決的問題。它讓加密支付分段進行,顧客先授權付款金額,資金暫存在智慧合約中的保管帳戶(escrow),商家確認可以出貨後才請款。
以經典的「披薩日」為例,交易會被拆成先授權(authorize),後撥款(capture)兩段。披薩店先收到付款授權,待披薩送達再請款。如果客人點的口味缺貨或反悔,店家可以選擇只收部分金額,或是在授權期間內取消交易,直接退款給客人。整套流程不用店家手動操作,也不用客服來回溝通,全部自動完成。

過去,只有少數熟悉區塊鏈技術的商家支援加密貨幣支付,因為轉錯帳、退款流程、爭議處理,全都得自己負責。Shopify 面對的是數百萬家商家與全球顧客,不可能要求每一位店主、員工都懂區塊鏈。有了這一套標準化的自動機制,商家要整合加密貨幣收款才不會自討苦吃。
Coinbase 其實是向信用卡取經。我們每一筆信用卡交易,都遵循一套約 40 年前由國際標準組織(ISO)制定的規格「ISO 8583」。它規範各方該如何通訊,完成授權、請款、退款等流程。
Commerce Payment Protocol 就是加密貨幣版本。它定義出 6 種標準交易操作,把鏈上支付流程模組化,讓不同錢包與電商平台互通。店家不必懂區塊鏈,只要開通 Shopify,就能像收信用卡一樣,無痛收加密貨幣。
雖然 USDC 付款更快、更便宜,但想要撼動 Visa 和 Mastercard 還差得遠。因為信用卡不只是支付工具,最堅固的還是背後的信用體系。
兩種有錢人
信用的本質就是借錢。你的還款能力越強,銀行就越願意先替你墊錢,讓你先買後付。但 USDC 付款認的是錢包裡還剩多少錢,沒有身分也沒有信用。因此我不認為 USDC 能直接挑戰信用卡的「信用體系」,而是滿足不同族群的需求。
信用卡適合體制內的「有錢人」,他們在銀行有往來紀錄、薪資穩定、信用評分高,可以享受刷卡回饋與分期服務。而加密貨幣支付則更適合體制外的「有錢人」,例如投資人、內容創作者,他們的資產來自多元收入,但不一定被銀行認可。這些人沒辦法向銀行借一大筆錢,但財力未必比較差。加密貨幣讓他們的錢有地方可花,成為另一套支付的新選擇。
對 Shopify 來說,支援 USDC 當然是利多。不僅 Shopify 執行長 Tobi 同時也是 Coinbase 董事,這樣的整合還能替平台、商家打開另一個市場 —— 那些已經持有加密貨幣、但不一定有信用卡的顧客。尤其是當競爭對手還沒支援加密貨幣時,Shopify 搶先卡位,自然更能吸引 Web3 客群。
我最佩服的是 Coinbase 的經營策略。自從 Coinbase 推出 Base 鏈後234,與去中心化世界的整合就相當順暢。當其他國際交易所如幣安、OKX 還停留在「幣圈賭場」的經營模式,Coinbase 已經示範如何用區塊鏈為上市公司創造實質營收。
從交易所、錢包服務一路往基礎建設轉型,Coinbase 讓每一筆 USDC 支付都能跑在自家區塊鏈上,綁住的不是某個應用,而是整個支付生態系。這種從底層吃進營收的做法,非常厲害。
只不過這些策略佈局,短期內大家可能感受不深。對店家來說,除非顧客本來就來自 Web3 或沒有信用卡,否則多一個 USDC 的支付選項,實際營收可能完全沒變。對消費者來說,刷卡或用 Apple Pay 已是習慣動作,不見得會刻意點選 USDC 支付。
Shopify 和 Coinbase 顯然也知道這點,所以預告將推出補貼策略:只要使用 USDC 交易,就分別補貼店家 0.5%、消費者 1%。但習慣哪有這麼容易改。根據統計數字,上線首週的支付金額僅約 2,500 美元。這跟我的實務經驗一致。區塊勢早就支援加密貨幣付款,但絕大多數人還是刷卡。沒人會為了「能用幣付款」掏錢。

不過這還是一件大事。加密貨幣支付曾經是個遙不可及的理想,買披薩只是特例5。回到日常消費場景,根本沒人會用加密貨幣付款。直到這幾年,人們從加密貨幣支付卡開始,逐步走向實際用加密貨幣錢包轉帳。從被動扣款,慢慢變為主動支付。
過去區塊勢能收加密貨幣,是因為我剛好夠懂區塊鏈能應付技術問題。但即便我有能力處理,我還是希望這套機制趕快來取代我。因為它不只省了我的工作,還能造福所有人!
p.s. 這週在搬家,離開住了 4 年的北投,也總算脫離租屋族身分。本來打算休刊一次,但近期題目豐富,實在捨不得錯過。只好一邊大掃除,一邊看文章。有沒有掃乾淨不知道,但文章品質我是很有把握。
web2金融機構發信用評分SBT給web3錢包,就可以信用借款usdc了
"有沒有掃乾淨不知道,但文章品質我是很有把握。" 非常帥氣,恭喜XD~~
不過幣安也有自己的BSC(L1?),BNB(erc-20),也風靡過一陣子